"我本渔樵孟诸野":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
# 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高适曾长期隐耕于位于商丘南的宋城。,渔樵:打渔砍柴。
"一生自是悠悠者":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 悠悠者:闲散不羁的人。悠悠,闲适貌。
"乍可狂歌草泽中":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
# 草泽:草野,民间。,乍可:只可。
"宁堪作吏风尘下":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 风尘:尘世扰攘。,宁堪:哪堪。
"只言小邑无所为":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
# 小邑:小城。
"公门百事皆有期":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 期:期限。,公门:国家机关。
"拜迎长官心欲碎":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
# 碎:一作“破”。
"鞭挞黎庶令人悲":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 黎庶:黎民百姓。
"归来向家问妻子":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
# 妻子:妻子与儿女。,归:一作“悲”。
"举家尽笑今如此":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就是这样。
# 举家:全家。
"生事应须南亩田":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
# 南亩田:泛指田地。,生事:生计。
"世情尽付东流水":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 世情:世态人情。
"梦想旧山安在哉":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
# 旧山:家山,故乡。
"为衔君命且迟回":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 迟回:徘徊。,且:一作“日”。,衔:奉。
"乃知梅福徒为尔":我现在才知道梅福当年辞官隐居读书只是为了这个,
# 徒为尔:空这样做了。,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不被采纳。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
"转忆陶潜归去来":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 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歌以直抒胸臆的笔法,描述了诗人任职封丘县尉时的矛盾心理和痛苦感受,展现了其在仕途与理想间的深刻挣扎,既含蓄批判了官场的黑暗,又表达了自己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梅福是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不被采纳。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作者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高亢激越,这是积郁心绪的总爆发。县尉不过"从九品"的微末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于怀抱经纶的才士而言,是不甘堕落风尘,做个卑微的小吏的。他不由怀念起当年在孟诸“混迹渔樵”、无拘无束的岁月。“乍可”“宁堪”对举,愈显诗人幡然醒悟的悔憾与激愤难平的心绪。无需繁复铺陈,一位忧思难平的诗人形象已巍然矗立于读者眼前。“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四句,紧接“宁堪作吏风尘下”,情思愈转愈深,声调渐趋沉郁。诗人素怀鸿鹄之志:“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到封丘作县尉,乃是不得已而俯身降志。当初只以为邑小官闲,哪知道一进公门,便是自投罗网,种种令人厌烦的公事,都有规定的章程和期限,约束人不得自由。更不堪"拜迎长官"的屈辱与“鞭挞黎庶”时的痛心,这对高适来说,不能不令他“心欲碎”。这两句诗可见诗人冰清玉洁的操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对仗工整而而情辞激烈。一腔悲愤实在难以自抑,那就回家向亲人诉说诉说吧。“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不料家人竟都不当一回事,反嗔怪其大惊小怪。自己严肃认真的态度倒反成了笑料,这更可悲。家人的“笑”,正反衬出诗人的耿介率真,不谙世事。既然如此,只好弃此微官,遂我初服:“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还是抛弃世情,归隐躬耕去吧。然而归隐终成奢望,魂牵梦萦的故山遥不可及;受命为官,一时又还交卸不了。没有圣明的君主在位,一个小小的县尉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想起汉代的南昌尉梅福,忠心屡谏,终归徒劳,又想起赋《归去来兮辞》欣然辞官的陶渊明。这两句作为全诗结句,含蓄蕴藉,既能使人想到西汉末年和东晋时期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从而与现实紧密相联系,又能令人想到梅、陶人格的高洁;既有历史的广度,又有现实的深度;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高适诗作"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意指其诗作情感真挚深切,气韵刚健挺拔。该诗恰可作为例证:全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聚焦仕途经历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直抒胸臆而一气呵成,真挚情怀跃然纸上,这正是作品打动读者的核心所在。诗篇结构严谨而气象宏阔,情感奔涌间又暗含跌宕之势,在沉郁顿挫的节奏中展现思想深度。全篇结构以四句为单元,形成严谨的句式布局。前二句采用散行体式,后二句构成对偶句式,通过散偶交替的章法,形成文气流动与结构凝重的双重特质。四段单元的循环往复,构建出回环往复的韵律脉络。对偶联中,字面对仗严整工稳,且遵循"一句一意"原则,消除合掌现象,达到凝练整饬的艺术效果。虚词的自然衔接既保持意脉贯通,又形成声律呼应,使对偶句升华为气韵流转的流水对,有效避免了生硬呆板的缺陷。全篇押韵系统采用平仄交替设计:首段仄收马韵,次段平收支韵,三段仄收纸韵,末段平收灰韵。这种声韵调配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与诗意的情感起伏形成共振,产生声情并茂的美学效果。
# 《封丘》诗云:“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其末句云:“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则不堪作吏之卑辱,而复思孟诸之渔樵也,韩退之云:“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其此之谓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胡元瑞曰:起语疏荡。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浑灏流转,常侍独擅之长(末二句下)。
清赵熙《唐百家诗选》
# (高适)那些反映人民疾苦,抒发个人怀抱和与友人间送别赠答的诗歌,也是不乏优秀之作的。其中《封丘作》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不但感情真挚动人,艺术成就很高,而且也是研究高适生平思想的重要史料。
何钦福《从〈封丘作〉看高适对出仕的态度》
上一篇:唐·李商隐《可叹》
下一篇:唐·周昙《后汉门·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