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游寓独游秦":今年外出游历,我独自在长安客居,
# 秦:指长安。,游寓:寓寄他乡。
"愁思看春不当春":满心愁绪地看着春天,却没办法把这春天当作美好的春光来享受。
"上林苑里花徒发":上林苑中的花儿徒然绽放,
# 徒:徒然。,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这里借指长安园林。
"细柳营前叶漫新":细柳营前的柳叶随意地翻新。
# 漫:随意,没有约束。,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
"公子南桥应尽兴":在南桥游玩的公子们想必玩得尽兴,
# 南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将军西第几留宾":将军的豪华府第里又不知有多少宾客被挽留宴饮。
# 留宾:汉游侠陈遵,豪饮好客,宴会时常取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离去,留宾即出自此曲故。,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起府第在洛阳城西。这里泛指豪华府第。
"寄语洛城风日道":我想对洛阳的春光风物说,
# 风日:指洛阳的春日美景。这里是借代在洛阳赏春的朋友。
"明年春色倍还人":明年一定要把加倍的春色还给人们。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客居思乡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客居长安时,面对春天美景却无心赏春的愁绪,以及想象中洛阳友人游春宴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借长安春景与想象中洛阳游春景象的对比,写出了对洛阳及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把长安的春景与想象中洛阳友人游春的场景进行对比。长安上林苑花徒发、细柳营叶漫新,却无人欣赏,尽显孤寂;而洛阳公子南桥尽兴游玩,将军府中留宾宴饮,热闹非凡。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对洛阳生活的怀念。虚实结合:前两联实写诗人在长安的所见所感,描绘长安春日景色却无心欣赏,传递出愁绪;后两联虚写,想象洛阳友人的欢乐场景,以及对洛阳春光的寄语,使情感表达更丰富,拓宽了诗歌意境。借景抒情:“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诗人借长安苑囿的春色抒发羁旅愁思。“上林苑”本是汉代皇家园林,此处代指长安宫苑,“花徒发”写繁花空自绽放,“叶漫新”言细柳徒然抽芽——“徒”“漫”二字赋予景物怅惘之情,表面写花草无心春色,实则暗喻自己身为游子,虽见春光烂漫,却因“游寓独游秦”而无心赏玩。拟人:“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花徒发”“叶漫新”亦暗含拟人化表达。“徒发”将花开赋予“徒劳无功”的情态,仿佛花朵明知诗人无心观赏却仍执意绽放,徒增伤感;“漫新”写柳叶随意生长、漫不经心,恰似对诗人的愁绪漠不关心。这种拟人化处理,让客观景物带上主观情感色彩,使抒情更含蓄深沉。用典:“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连用两典,借古喻今以抒发怀乡之情。“公子南桥”化用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中“南国有佳人”的意象,亦暗指汉代贵公子游乐之事,代指洛阳亲友在南桥宴饮尽兴的场景;“将军西第”源自汉代外戚梁冀的“西第”典故(《后汉书》载梁冀筑西第,广纳宾客),此处以“将军西第”代指洛阳权贵之家的宴客盛况。诗人身处长安,却遥想洛阳亲友在南桥、西第的欢聚场景,用典既避免直抒胸臆,又以汉代故实赋予诗句历史纵深感——昔日京城的繁华与今日自己的孤独形成对比,“应尽兴”与“几留宾”的揣测语气,暗藏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与渴望被友人记挂的心理。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舒缓的语调开篇,“今年游寓独游秦”,精准扣住“京中”,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与地点,为全诗铺陈背景。宦游于诗人而言并非罕事,可今年“独游秦”却别具况味。“独游秦”三字,将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情怀展现得既淋漓尽致又含蓄内敛。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下,实则暗流涌动。紧接着“愁思看春不当春”,顺势而下,如情感的洪流冲破闸门。诗人喟叹春天虽美,自己却因乡愁无心赏玩。长安古都景致优美,冬去春来,时序更迭,极易勾起异乡人的往昔情思,触动愁绪。这十四个字,生动塑造出一位独自伫立、因相思而惆怅嗟叹的诗人形象。诗中巧妙运用重字,“游寓独游秦”“看春不当春”,使诗的气韵流转,节奏和谐,声情并茂。颔联“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勾勒长安景致。上林苑鲜花绽放却无人问津,细柳营柳枝新绿亦无人顾盼。花木依循季节规律生长,本无所谓“徒发”“漫新”,但诗句中“徒”“漫”二字,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正如清人吴乔所言“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此联写景意在抒情,是对首联“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象化呈现,生动体现出诗人睹物伤情的惆怅心境。颈联“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展现的是诗人想象中洛阳友人春日宴游的欢快场景。“西第”原指东汉外戚梁冀在洛阳城西的府第,后泛指豪华府邸;“留宾”源自汉游侠陈遵好客,宴客时将客人车辖投入井中以防其离去的典故。诗人想象友人在南桥游玩尽兴后,又于豪华府邸宴饮欢聚。这热闹场景与自己“独游秦”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借这一虚笔反衬自身孤寂,凸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思归之迫切。典故的运用,不仅展现出友人豪爽侠义的性情,还赋予诗歌豪放的气势。“公子南桥”虽未直接写景,却让春游者潇洒自在的神态跃然纸上。至此,“有怀”之意似已道尽,但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引出尾联。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构思精巧,语言清新。看似痴语,却饱含深情。诗人对洛阳的人、风光乃至春光都眷恋不已。相较于一般的“有怀”诗,此诗拓展了“有怀”的范畴。正如《围炉诗话》所说“诗贵出于自心”,这联诗独出心裁,道他人所不能道。
4. 作品点评
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结构规整严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虚实结合,跌宕起伏,其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颇具借鉴意义。这首诗蕴含着诗人怀友思归的离情,洋溢着对洛阳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 七言律结法如此灵活者,可救滞滥之苦。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全自乐府歌行夺胎而出天迥。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初唐出语有极细嫩者,此实未脱陈隋口吻,但其格律一变,故不复以纤巧见疵。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看其以春日为题,却劈空将“不当春”三字立柱,便是不为题缚。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今年”独起下“不当春”。“徒”“漫”承“愁思”,“应”、“几”承“独”字,虽分人、物,皆写“不当春”也。末言今年秦地春色已不当春矣,明年洛城当加倍还我耳。以洛城映秦,以“倍还人”,映“不当春”,以“寄语”结“有怀”,妙思奇语,迥非常境。通篇已臻精致,次联开后人熟滑之端。
清屈复《唐诗成法》
# 造语新异,以后人熟诵不觉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皎然《九月十日》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