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作经授曾子":孔子撰写经典传授给曾子,
"明稽至孝之终始":明确考察至孝的全过程。
"始于事亲终立身":从侍奉父母开始,到最终立身行道,
"以是扬名于后世":凭借这些在后世扬名。
"大雅有言念尔祖":《大雅》中有话说思念你的先祖,
"述脩其德乃为美":传述并修持他们的德行才是美好的。
"圣训昭昭十八章":圣人的教诲明白清楚共十八章,
"写之琬琰千余岁":刻在美玉上流传了一千多年。
"汤生本由义方教":汤生原本就接受了合宜的教导,
"石磨沙荡求成器":如同玉石经石磨沙洗以求成为有用的器物。
"其名延祖有意哉":他的名字叫延祖,是有深意的,
"吾以子立为之字":我用子立作为他的字。
"立身之道将何如":立身的道理是什么呢,
"非曰凡人富与贵":不是世俗所说的财富与地位。
"不贤而位何能为":没有贤德却占据高位,能有什么作为呢,
"蝇虫岂不披红紫":蝇虫不也能披着红紫的色彩吗。
"周公亦人舜亦人":周公是人,舜也是人,
"口衔日月坐天际":口衔日月一样居于高位,光照四方。
"勖哉见善勿迟疑":努力吧,见到善举不要迟疑,
"往往后生诚可畏":年轻人往往是令人敬畏的。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人称“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其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仲尼作经授曾子,明稽至孝之终始”,此句开篇引述孔子作经传授给曾子之事,阐明考察至孝的始终。仲尼即孔子,曾子是其弟子,二人与孝道相关的典籍渊源深厚。“明稽”二字,显露出对孝道根源与全貌的探究之意,为后文论述孝与立身的关系奠定根基,以圣贤事迹起笔,更添说服力。“始于事亲终立身,以是扬名于后世”,承接上句,具体说明孝道的内涵,始于侍奉父母,最终在于立身行道,凭借这些才能在后世扬名。此句将“事亲”与“立身”相承接,展现出孝道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延展,点明“扬名后世”并非空泛之名,而是基于孝行与立身的实至名归。“大雅有言念尔祖,述脩其德乃为美”,引用《诗经·大雅》中的语句,说思念你的先祖,传述并修持他们的德行才是美好的。此句以经典为据,将对先祖的思念与修德相联系,与前文的孝道、立身形成呼应,强调传承先祖德行的重要性,使论述更具文化根基。“圣训昭昭十八章,写之琬琰千余岁”,言孔子的教导明白显著,共十八章(暗指《孝经》),将其刻在美玉上流传千年。“昭昭”写出圣训的清晰光辉,“琬琰”以美玉喻典籍,凸显其珍贵,“千余岁”则强调圣训流传之久远,进一步彰显孝道思想的深远影响。“汤生本由义方教,石磨沙荡求成器”,说汤延祖本就接受了合宜的教导,如同玉石经过石磨沙荡的磨砺,以求成为有用之器。“义方教”指良好的家教,“石磨沙荡”以比喻手法,写出汤生在教育与磨砺中追求成才的过程,暗含对其成长的肯定。“其名延祖有意哉,吾以子立为之字”,点明汤延祖的名字“延祖”有其深意,作者因此为他取字“子立”。“延祖”含延续先祖德行之意,“子立”则呼应前文“立身”之说,将名与字相呼应,体现出对汤生立身行道的期许。“立身之道将何如,非曰凡人富与贵”,设问立身之道究竟是什么,指出并非世人所追求的财富与地位。此句以设问引发思考,否定了将富贵等同于立身的世俗观念,为下文阐述真正的立身之道铺垫。“不贤而位何能为,蝇虫岂不披红紫”,进一步说明无贤德而居高位,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就像蝇虫不也能披着华丽的色彩吗?“蝇虫披红紫”以比喻讽刺无德者窃据高位,与前文否定富贵相呼应,强调贤德对于立身的重要性。“周公亦人舜亦人,口衔日月坐天际”,言周公和舜也都是普通人,却能如口衔日月般居于高位,光照四方。以周公、舜为例,说明贤人虽与常人无异,却能凭借德行成就伟业,“口衔日月坐天际”形象写出其功业与光辉,为立身之道提供榜样。“勖哉见善勿迟疑,往往后生诚可畏”,劝勉汤生见到善举不要迟疑,年轻人往往令人敬畏,潜力无穷。“勖哉”显露出恳切的劝勉之情,“后生可畏”既是对年轻人的肯定,也暗含对汤生把握自身、努力立身的期许,收束全文,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李覯《寄黄晞》
下一篇:宋·李覯《论文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