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西诗云":唐子西的诗中写道:“
"山静似太古":山静似太古,
"日长如小年":日长如小年。”
"余家深山之中":我把家安在深山的里面,
# 家:用作动词,居住(以……为家)。
"每春夏之交":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
"苍藓盈阶":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
"落花满径":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
"门无剥啄":没有人来敲门,
# 剥啄:象声词,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松影参差":(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
"禽声上下":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
"午睡初足":中午刚刚睡足,
"旋汲山泉":就打点山泉水,
# 汲:打水或汲水。
"拾松枝":捡几根松树枝,
"煮苦茗吸之":煮苦茶喝(它)。
# 吸:啜,喝。,茗:好茶。
"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
"从容步山径":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
"抚松竹":摸摸松树竹子,
"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
# 麛:小鹿,也泛指幼兽。
"坐弄流泉":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
"漱齿濯足":(用这水)漱口洗脚。
"既归竹窗下":很快回到竹子做窗的家里,
"则山妻稚子":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
# 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作笋蕨":做了竹笋和蕨菜,
# 笋蕨:竹笋和蕨菜。
"供麦饭":端上麦子煮的饭,
"欣然一饱":高高兴兴的吃一个饱。
"弄笔窗间":在窗子旁边提笔起来,
"随大小作数十字":管他多少写个几十个字,
"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一起欣赏。
"兴到则吟小诗":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
"或草《玉露》一两段":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
# 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再烹苦茗一杯":再煮上一杯苦茶,
"出步溪边":出门到溪边踱步,
"邂逅园翁溪友":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
# 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
"问桑麻":问问桑叶麻虅,
"说粳稻":谈谈粳米稻谷,
"量晴校雨":猜猜天气,
"探节数时":遇到节日或好日子,
"相与剧谈一晌":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
# 剧:畅谈。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
"则夕阳在山":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
"紫绿万状":(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
"变幻顷刻":迅速变幻,
"恍可入目":美丽得让人目眩。
"牛背笛声":(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笛声,
"两两来归":一起归来,
"而月印前溪矣":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 溪矣:溪友,一作溪叟。,印:倒映或映入。
"味子西此句":品位子西的这句诗(指前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句),
"可谓妙绝":可以说得上绝妙了。
"然此句妙矣":但是这句诗虽然妙,
"识其妙者盖少":懂得那妙处的人却少。
"彼牵黄臂苍":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
"驰猎于声利之场者":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
"但见衮衮马头尘":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
# 衮衮:尘雾迷漫的样子。
"匆匆驹隙影耳":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
"乌知此句之妙哉":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
# 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
"人能真知此妙":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
"则东坡所谓":那么就像东坡说的“
"无事此静坐":没事静静地坐在这,
"一日似两日":一天时辰好像过得像两天了,
"若活七十年":如果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就是一百四十岁”,
"所得不已多乎":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罗大经(1196~1252?),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景纶,号儒林、鹤林,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庆进士,历任容州司法参军、辰州判官、抚州军事推官等职。在抚州任上因卷入朝廷纷争而遭弹劾罢官,后闭门读书,专事著作,终身未再出仕。其成就在于编撰了《鹤林玉露》一书,该书名取自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之意。此书内容繁杂,包含南宋中期的文坛轶事、历史掌故、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内容,四库馆臣称“其体制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著有《心学经传》《易解》,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田园生活散文。内容聚焦于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与对隐逸精神的追求,作者以细腻笔触铺陈日常起居的闲适,同时通过“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与山居者的对比,批判追名逐利的世俗,凸显摆脱尘嚣、身心自由的人生理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隐喻追逐功名富贵之人,“苍藓盈阶,落花满径”的清幽环境,以及“午睡初足煮茶、读诗书、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息、坐弄流泉”等日常活动通过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作者明确表达了对“简单、宁静、和谐生活”的赞美,以及对“驰猎于声利之场”的否定,使“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唐子西诗云……而月印前溪矣”是对深山隐居生活的全景式描绘。首句以唐庚诗句引出山居意境,“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以白描手法勾勒环境清幽,通过苔藓、落花等微观意象,暗示人迹罕至的静谧;“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则从视觉、听觉角度渲染生机,动静相生。午后生活以“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等系列动作展开,琐事被赋予仪式感,体现对日常的珍视;“随意读”经典典籍与诗文书画,见出文人雅趣。“步山径”“抚松竹”“弄流泉”的肢体语言,与自然形成亲密互动,“与麛犊共偃息”更以拟人化笔法,凸显万物和谐的境界。傍晚“倚杖柴门”观夕阳变幻、听牛笛归牧、见月印前溪,时间在自然景观的流转中悄然流逝,构成一幅晨昏交替的山居生活长卷。此段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从庭院到山林,从室内到溪边),以细腻笔触编织自然意象与人文活动,节奏舒缓如流水,不着痕迹地展现“山静日长”的具象化体验。“味子西此句……所得不已多乎”是对诗句哲理的延伸阐释。作者先以“妙绝”二字点题,继而指出“识其妙者盖少”,引出对世俗与隐逸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以捕猎意象隐喻追名逐利的盲目,“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用尘土飞扬、白驹过隙的比喻,极言其奔波虚妄;反观山居者,因“真知此妙”而能在“静坐”中延展生命厚度,借用苏轼“一日似两日”的说法,将时间体验从物理维度转向心理维度,强调精神自足对生命长度的超越。此段以议论收束,跳出具体场景,上升至对人生价值的思辨,既呼应前文对山居生活的铺陈,又通过对比强化主题——唯有摆脱功利束缚,方能在宁静中感知生命的深层意趣。语言上亦庄亦谐,“乌知此句之妙哉”的反问饱含感慨,末句以数学化的“百四十”年作结,于理性中见幽默,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