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斜倚连溪曲":红色的楼阁斜靠着溪流曲折之处。
# 倚:一作依。
"楼前溪水凝寒玉":楼阁前的溪水像寒冷的美玉般澄澈凝固。
# 寒玉:形容溪水明净清澈。
"荡漾木兰船":溪面上,木兰船随波荡漾。
# 木兰船:船的美称。
"船中人少年":船上坐着的是青春年少的人。
"荷花娇欲语":荷花娇艳得好似要开口说话。
"笑入鸳鸯浦":少年的船笑着驶入鸳鸯栖息的水浦。
"波上暝烟低":水面上,暮色中的烟雾低垂。
# 暝烟:傍晚水面上的雾气。
"菱歌月下归":少年唱着采菱歌,在月光下归去。
# 菱歌:采菱人唱的歌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人物抒情词。描绘了红楼倚溪、溪水如寒玉,木兰船荡漾、船中少年,以及荷花娇态、船入鸳鸯浦、波上暝烟、月下菱歌归的景象,营造出清新浪漫氛围,表达对青春欢娱与自然美好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正衬:“荷花娇欲语”以荷花娇美似低语的姿态,正衬少女的娇憨明媚;“笑入鸳鸯浦”中,少女的嬉笑与鸳鸯浦的美好相融,用环境的优美正衬少女游玩的欢愉,花与人、景与情相互映衬,更显生机与美好。比喻:“楼前溪水凝寒玉”中,将清澈冷冽的溪水比作“寒玉”,精准抓住溪水清澈、温润且带清冷质感的特质,以比喻手法生动展现溪畔环境的清幽静雅,使读者对溪水的形态特质产生直观联想。反衬:以动衬静,前两句“红楼斜倚”“溪水凝玉”勾勒静态景致,营造静谧氛围;后两句“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以船的“荡漾”和少年的动态打破寂静,以动态之景反衬前文静态环境,在动静交织中鲜活呈现采菱少女出发时的热闹场景。拟人:“荷花娇欲语”中,赋予荷花人的情态,将微风中荷花枝叶轻晃的姿态描摹为“娇欲语”,以拟人手法让荷花如少女般娇憨灵动,增添画面的鲜活情趣。
3. 分段赏析
上片“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借环境与人物勾勒情境。“红楼”并非实指富贵居所,而是以华美建筑起笔,用“欲美其人先美其物”之法,为少女活动铺陈浪漫底色;“溪水凝寒玉”以“寒玉”喻溪水,精准抓住其清澈冷冽特质,显环境清幽静雅。后两句笔锋一转,木兰船“荡漾”打破静谧,船上“少年”登场,动静相衬间,鲜活呈现采菱少女出发时的热闹欢快,让画面从静态写景自然过渡到人物活动,充满生活气息。下片“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聚焦采菱过程与归航夜景。“荷花娇欲语”以拟人写荷,既绘出荷花密密层层、微风中枝叶轻晃如少女私语的生动姿态,又以花衬人——少女穿梭荷间,花与人相互映衬,营造“人荷难分、花娇人更娇”的美妙意境,暗合“人面桃花”的审美意趣。“笑入鸳鸯浦”续写少女动态,“笑”字传递欢快,“入”字体现采菱的投入;末两句转写夜景,“暝烟低”让波面朦胧,月光也因之黯淡,而少女们却“菱歌月下归”,以浪漫夜景衬青春欢悦,形成景幽人乐的反差,凸显少女“不识愁滋味”的纯真,使全词在清新优美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词,语言清新明快如溪水流淌,刻画细腻传神似工笔勾勒,塑造出天真烂漫、明艳活泼的少女群像。节奏轻快如菱歌跃动,旋律优美似波心漾韵,诸多元素交融成情景兼美的佳作。读者置身其间,可从灵动的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与青春之趣,在词境的流转里获得沉浸式的美感体验,于清韵雅调中品味宋代词章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