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zhèng
bǐng
shēn
jiǔ
jiāng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向子諲浏览量:1
ǎi
ǎi
zhāo
yún
piāo
chūn
tài
chǔ
zhōng
mèng
duàn
xún
jiāng
zūn
jiǔ
qiǎn
xīn
chóu
shuí
zhī
yǐn
dào
chóu
shēn
chù
jìn
cháng
jiāng
biān
zhǐ
dōu
chóu
lái
zuò
西
shān
zǒng
jiě
zhē
lán
suí
chūn
zhí
guò
dōng

译文

早晨云雾霭霭,仿佛带着春天的姿态在飘拂。在楚地,美梦破碎,寻觅无路。本想借酒来排遣新添的忧愁,谁知道却让忧愁更加深沉。眼前是连绵不绝的江山,下着无边无际的细雨。只觉得这江山细雨仿佛都是忧愁所化。西山似乎全然不懂遮拦忧愁,随着春天一直延伸到东湖之外。

逐句剖析

"霭霭朝云":早晨云雾霭霭,

"飘春态度":仿佛带着春天的姿态在飘拂。

# 飘:一作矜。

"楚中梦断寻无路":在楚地,美梦破碎,寻觅无路。

# 中:一作宫。

"欲将尊酒遣新愁":本想借酒来排遣新添的忧愁,

"谁知引到愁深处":谁知道却让忧愁更加深沉。

"不尽长江":眼前是连绵不绝的江山,

"无边细雨":下着无边无际的细雨。

"只疑都把愁来做":只觉得这江山细雨仿佛都是忧愁所化。

"西山总不解遮阑":西山似乎全然不懂遮拦忧愁,

# 阑:一作栏。

"随春直过东湖去":随着春天一直延伸到东湖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政和丙申九江道中》是宋代向子諲创作的一首羁旅词。政和丙申年(1116年),词人在九江的旅途之中,心中满是愁绪。上阕描绘了朝云、细雨等景象,借酒消愁却愁更愁,体现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下阕进一步渲染江山、细雨带来的愁思,以景衬情,将愁绪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在羁旅途中深沉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向子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卜居临江(今江西樟树)。徽宗宣和三年,除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八年,除户部侍郎,出知平江府。因反对议和忤秦桧,遂致仕,归隐临江。向子諲工文辞,尤长于词。南渡以前,其词以写男女恋情、离别思绪、唱和赠酬为主,词风清丽柔婉,不脱五代花间旧习。南渡后,词风转向苏轼一路,作品多抒发故国之痛、离乱之思,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生查子·赠陈宋邻》《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著有词集《酒边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霭霭朝云,飘春态度。楚中梦断寻无路”:“霭霭朝云,飘春态度”描绘出早晨云雾霭霭,仿佛带着春天的轻盈与灵动,营造出一种看似美好的氛围。“楚中梦断寻无路”则突然转折,词人在楚地(九江古属楚国)美梦破碎,想要寻找出路却毫无办法,暗示了他在羁旅途中遭遇挫折,内心充满迷茫与痛苦。“欲将尊酒遣新愁,谁知引到愁深处”:此句刻画了词人试图借酒消愁的心理。“欲将尊酒遣新愁”表明他希望通过饮酒来排解新添的忧愁,“谁知引到愁深处”则揭示了结果适得其反,酒不仅没有消除忧愁,反而让忧愁更加深沉,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下片“不尽江山,无边细雨”:“不尽江山,无边细雨”描绘出一幅广阔而又略带凄凉的景象。“不尽”和“无边”强调了江山和细雨的广阔无垠,给人一种压抑、迷茫的感觉,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只疑都把愁来做”:“只疑都把愁来做”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愁绪紧密结合,词人主观地认为这连绵的江山和无尽的细雨都是忧愁所化,进一步强化了愁绪的深沉与浓烈,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西山总不解遮阑,随春直过东湖去”:“西山总不解遮阑”赋予西山以人的情感,埋怨西山不懂遮拦忧愁。“随春直过东湖去”则描绘出春天随着江水一直延伸到东湖之外的景象,暗示了愁绪的无尽与绵长,如同春天的脚步一样无法阻挡,表达了词人对羁旅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向子諲《鹧鸪天·几处秋千懒未收》

下一篇:宋·向子諲《虞美人·绮窗人似莺藏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