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菊碎榛丛":此时野菊在榛丛中零乱生长,
"地僻柴门静":偏僻之处柴门寂静无声。
"谁道村中好客稀":谁说乡下好客之人稀少,
"明月和清影":有明月与我的清影相伴。
"天地一蘧庐":天地不过像一间旅舍,
"梦事慵思省":往事如梦懒得回想。
"若个知余懒是真":有谁知道我的懒散是真心,
"心已如灰冷":我的心早已如死灰般冰冷。
"重阳后数日":重阳节过后几天,
"避乱行双源山间":我为了躲避战乱,行走在双源山间,
"见菊":途中见到菊花,
"复用前韵":便按照之前作品的韵脚写下这首词。
"时以九江郡恳辞":当时我正在辞谢九江郡的职务任命,
"未报":朝廷还没有给出答复。
宋代词人
向子諲(1085~1152),宋代词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卜居临江(今江西樟树)。徽宗宣和三年,除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八年,除户部侍郎,出知平江府。因反对议和忤秦桧,遂致仕,归隐临江。向子諲工文辞,尤长于词。南渡以前,其词以写男女恋情、离别思绪、唱和赠酬为主,词风清丽柔婉,不脱五代花间旧习。南渡后,词风转向苏轼一路,作品多抒发故国之痛、离乱之思,词风感慨深沉。代表作品有《生查子·赠陈宋邻》《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著有词集《酒边集》。
1. 分段赏析
上阕:“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描绘出一幅山间秋景图,野菊零落在榛丛之中,柴门所处之地偏僻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暗示词人避乱的处境。“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以反问句起笔,看似在说村中有明月相伴,不缺“好客”,实则更显孤独,明月与自己的清影相和,更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以乐景衬哀情。下阕:“天地一蘧庐”,运用比喻,将天地比作旅舍,表达出词人对人生短暂、漂泊无依的感慨。“梦事慵思省”,表明词人对如梦般的过往懒得去回忆、思考,体现出一种消极、慵懒的心态。“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直接抒发情感,无人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慵懒,而自己的心已如死灰般冷寂,将词人内心的孤寂、消极情绪推向高潮,结合其恳辞未报的背景,更能体会到他对世事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