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雾中花":像雾中的花朵,
"似风前雪":像风前的雪花,
"似雨余云":像雨后的云彩。
"本自无情":原本是没有情感的,
"点萍成绿":碰到浮萍使浮萍变绿,
# 绿:一作缘。
"却又多情":却又像是有了情感。
"西湖南陌东城":西湖的南边、小巷的东边。
"甚管定、":不管怎样、
"年年送春":每年都送走春天。
"薄幸东风":薄情的东风,
"薄情游子":薄情的游子,
"薄命佳人":薄命的女子。
南宋词人
周晋(?~?),南宋词人。字明叔,号啸斋,祖籍济南(今属山东),后寓吴兴。绍定四年,任富阳县令,人称“周佛子”。嘉熙末淳祐初,任福建转运使干官,累监衢州、通判柯山。宝祐三年,知汀州。其工词,酷好书籍金石,藏书四万余卷。《绝妙好词》卷三载其词三首,《全宋词》据以录入。
1. 写作手法
比喻:“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词章一开始就连用三个比喻状写柳絮的形态:“似雾中花”,形容其朦胧缥缈;“似风前雪”,形容其飘逸漫卷;“似雨余云”,形容其轻柔淡远,如果说“似风前雪”还有一点袭用前人语意之嫌的话,那么另外两个比喻则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描写。拟人:“本自无情,点萍成缘,却又多情。”这无根无凭的飘絮,随风聚散本是自然造化,却似全然无情的造物。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的想象。
2. 分段赏析
词作起笔即以三重妙喻勾勒柳絮的灵动形态:"雾中花"摹写其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态,"雨余云"描摹其轻柔淡远的缥缈韵致,而"风前雪"虽稍显化用之迹,亦点出其飘逸飞舞的动态之美。前二者殊为罕见,后者则独出机杼,将杨花之形神刻画得空灵婉转。尤以"雾中花"比拟杨花者堪称词家独创,另辟诗意新境。继以拟人笔法剖解其情致:这无根无凭的飘絮,随风聚散本是自然造化,却似全然无情的造物。可当它栖息浮萍,绿意便在水面氤氲成趣;偶遇心仪之处,亦能迸发生命的绚烂。(按:杨花实为柳树的白色绒毛,俗称柳绵。古人误认其落水能催生浮萍,虽属无稽之谈,却饱含诗意的遐思。)下阕转写杨花漂泊的宿命:西湖烟柳、陌上垂绦、城东飞絮......处处可见其影踪。造物主似乎赋予它特殊使命——年年为春送行。它既是送春的使者,随春消逝亦归于无迹。看似无情抛弃春光,实则被春风所弃;宛如多情游子的薄幸,恰似薄命佳人的幽怨,道尽其辗转零落的悲凉。
上一篇:宋·许月卿《次韵仲成叔贺双桂桥》
下一篇:宋·叶茵《潇湘八景图·平沙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