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去那知春事深":病好了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很多。
"流莺唤起惜春心":流莺的鸣叫唤醒了珍惜春天的心意。
"桐舒碧叶悭三寸":桐树舒展的碧叶才只有三寸,
"柳引金丝可一寻":柳树抽出的金色枝条可以达到一寻长。
"怜绣阁":顾念着绣阁,
"对云岑":面对着云雾缭绕的远山。
"苦无多力懒登临":苦于没有多少力气,懒得登高远望。
"翠罗衫底寒犹在":翠罗衫底下的寒意还在,
"弱骨难支瘦不禁":瘦弱的骨骼难以支撑,瘦弱得让人难以承受。
南宋词人
严仁(1176?~1206?),南宋词人。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严仁与严羽、严参并称邵武“三严”。其好古博雅,读书极多,其词作长于化用前人诗文,多半写闺思怨别、春情春景,极尽闺阁之趣。杨慎《词品》卷四称严仁“长于庆寿 、赠行,洒然脱俗”。其作品《醉桃源·春景》《水龙吟·题盱江伟观》等均为佳作。曾著《清江欸乃集》,今不传。
1. 分段赏析
上片:“病去那知春事深”写病愈后的境况与对春天的感知。病中浑浑噩噩,竟不知春天已悄然走到深处。此句以朴素的语言,道出病后对时光流转的恍然,为后文“惜春”埋下伏笔,也暗含着对病中错失春光的淡淡怅惘。“流莺唤起惜春心”承接上句,“流莺”指婉转啼鸣的黄莺,它的鸣叫打破了沉寂,如同一个灵动的信使,将“惜春心”从沉睡中唤醒。从“那知春事深”的懵懂,到被流莺“唤起”的珍惜,情感自然过渡,让“惜春”的心境显得真实可感。“桐舒碧叶悭三寸”描摹梧桐新叶的情态。“舒”字写出梧桐叶舒展的动态,“碧叶”点出叶色的鲜亮;“悭三寸”用拟人手法,说叶子仿佛吝啬那三寸的长度,尚未完全舒展。一个“悭”字,将梧桐叶初展时的娇憨之态写得鲜活,既见春景的细腻,又含观察的入微。“柳引金丝可一寻”转向对柳条的刻画,与上句梧桐叶形成对照。“引”字赋予柳条以人的动作,仿佛它正轻轻牵出如金丝般的柳丝;“可一寻”(“寻”为古代长度单位,约一尺)则写出柳丝舒展后的长度。若说梧桐叶是“悭”于舒展,柳丝便是“引”得从容,一收一放间,尽显春日草木的不同生机。下片:“怜绣阁,对云岑”两句,转换场景,从室外春景转向室内人物。“绣阁”点明女子所处的闺房,“云岑”指云雾缭绕的小山;“怜”字含怜惜、眷恋之意,写女子在绣阁中,静静对着远山。寥寥数字,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既见环境的清幽,也暗含女子的闲愁。“苦无多力懒登临”解释女子不外出赏春的缘由。“苦无多力”呼应开篇的“病去”,说明病愈后身体仍虚弱;“懒登临”则是这种虚弱状态的直接表现,即便知晓春深,也无力登高赏景。此句将身体的疲惫与对春景的向往形成微妙对比,更显怅然。“翠罗衫底寒犹在”从衣着细节写春寒与身体感受。“翠罗衫”是春日的轻薄衣衫,“底”字强调衣衫之下,“寒犹在”则点出虽已入春,寒意仍未完全消散。这既符合早春或春寒未褪的实景,也通过“寒”字暗衬女子身体的虚弱,与“苦无多力”相呼应。“弱骨难支瘦不禁”直写女子的体态与状态。“弱骨”“瘦不禁”(瘦弱得难以承受),形象刻画了病后身体的单薄,呼应前文的“病去”“无多力”。这既是对身体状态的描摹,也将惜春之情中夹杂的柔弱、怅惘推向深处,让整首词的情感更显细腻真切。
上一篇:宋·严仁《南柯子·柳陌通云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