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绿处":春天的云彩染绿了天际。
"又见归鸿去":又看见北归的大雁飞过。
"侧帽风前花满路":风前帽子被吹得歪斜,路上开满鲜花。
# 侧帽:帽子歪戴。《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冶叶倡条情绪":妖艳的枝叶勾起风情万种的情绪。
# 冶叶倡条:形容杨柳枝叶的婀娜多姿。李商隐《燕台·春》诗:“冶叶倡条遍相识。”后用以借指歌妓。
"红楼桂酒新开":红色楼阁里新开了桂花酒,
# 桂酒:用桂花浸制的酒。
"曾携翠袖同来":曾带着穿翠绿衣袖的女子一同前来。
# 翠袖:借指女子。
"醉弄影娥池水":醉酒后在影娥池边摆弄池水,
# 影娥池:《三辅黄图》四《池沼》记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
"短箫吹落残梅":短箫声起,吹落了残留的梅花。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词。借“醉弄影娥”“短箫吹梅”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与意象叠加,营造出怅惘幽微的抒情境界,表达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哀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醉弄影娥池水”中“影娥池”源自汉武帝凿池玩月的典故,《三辅黄图》载其凿池引月影入水,令宫人乘舟嬉戏。词中“醉弄影娥池水”以此指代清澈的水池,既点明宴饮场景的奢华背景,又通过月影池水的意象,营造出朦胧幽静的意境,暗含对往昔风流韵事的追忆。起兴:“春云绿处。又见归鸿去”:开篇描绘春日天空,绿云悠悠,大雁北归的景象。“春云绿”点明时令,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给人以清新、开阔之感。以景结情:“醉弄影娥池水,短箫吹落残梅”:下阕回忆了曾经与佳人在红楼共饮桂酒的美好时光后,结尾回到现实场景。“醉弄影娥池水”,词人醉酒后在池边摆弄自己的影子,“影娥池”的典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和神秘感,同时也暗示了词人的孤独和寂寞,只有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3. 分段赏析
上阕“春云绿处。”开篇以“春云绿处”点明时节,用清新的色彩勾勒出早春的生机,为全词奠定温柔婉转的基调。“又见归鸿去。”归鸿北归本是春日景象,但“又见”二字暗含时光流转的感慨,雁去无声,更添几分对离别或时光易逝的怅惘。“侧帽风前花满路。”“侧帽”典出北朝风流名士,此处以洒脱姿态呼应风前落花满路的景象,既写春日繁华,又暗藏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致。“冶叶倡条情绪。”“冶叶倡条”原指柔媚的枝叶,此处借指细腻缠绵的情绪,将自然景物的柔美与内心情感的波动悄然融合。下阕转入宴饮场景,“红楼桂酒新开。”“红楼桂酒”以雅致环境与醇香美酒,营造出文人雅集的闲适氛围,暗示欢聚之乐。“曾携翠袖同来。”“翠袖”代指佳人,此句以回忆口吻提及曾与佳人共赴宴饮,为欢愉场景添一抹温情,也暗藏物是人非的伏笔。“醉弄影娥池水,”“影娥池”或用汉武帝典故,此处以醉后戏水之态,写尽宴饮时的放达与情致,池水倒影中晃动着时光的轻盈。“短箫吹落残梅。”末句以“短箫”声催落残梅作结,箫声幽咽与梅花凋零相映,既呼应早春将尽的时序,又以景结情,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哀愁。
上一篇:宋·赵抃《题杜子美书室》
下一篇:宋·宋宁宗《潇湘八景·山市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