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觚棱":宫殿高耸入云,接近太阳,
# 觚棱: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宫阙。
"秋渐满、":秋意渐浓、
"蓬莱双阙":笼罩着蓬莱宫的双阙。
"正钱塘江上":正值钱塘江上面,
"潮头如雪":潮水如雪般翻涌。
"把酒送君天上去":举杯送你去天庭般的朝廷,
"琼琚玉佩鹓鸿列":琼琚玉佩的群臣如鸿雁般列队。
# 鹓:一本作“軝”字,又一本作“鹚”字。
"丈夫儿、":大丈夫、
"富贵等浮云":应当视富贵如浮云,
"看名节":看重名誉与节操。
"天下事":天下大事,
"吾能说":我本可评说;
"今老矣":如今老去,
"空凝绝":只剩满腔愁绪。
"对西风慷慨":面对西风慷慨高歌,
"唾壶歌缺":击打唾壶发出悲鸣。
# 唾壶歌缺:王敦酒后吟咏曹操的诗句,并击唾壶为拍,以致使唾壶尽缺。后遂用“唾壶敲缺”等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不洒世间儿女泪":不愿如人世间的小儿女般流泪,
"难堪亲友中年别":难承受亲友中年离别。
"问相思、":若问相思何时见、
"他日镜中看":他日在镜子中看见,
"萧萧发":满头白发萧萧。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严羽与严仁、严参并称“三严”。他论诗推崇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倡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又喜以禅喻诗,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对明、清两代诗论颇有影响。其也能诗词,诗歌主要倾向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著有《沧浪诗话》《沧浪先生吟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通过描绘钱塘秋潮的壮阔与临安宫阙的巍峨,在送别友人廖叔仁赴京任职时,既勉励其坚守名节、淡泊富贵,又借机抒发了词人自身对国家时局的关切、政治抱负未酬的愤懑,以及中年离别挚友的深沉愁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唾壶歌缺”一句,化用东晋王敦典故: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之句,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抒发壮志难酬之愤。严羽借此典故,将个人暮年仍怀报国热忱的激越之情凝于器物破损之象,既暗含对南宋偏安的痛心,又凸显与友人共勉的慷慨气节。化用:“富贵等浮云”语出《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儒家经典为基,劝勉友人廖叔仁轻仕途名利、重气节操守,与全词“看名节”的主旨形成互文。典故的嵌入既深化了历史纵深感,又使劝诫之语更具厚重力量。
3. 分段赏析
上片中“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此句以宏阔笔法勾勒临安宫殿的巍峨景象。“觚棱”指宫阙飞檐,暗喻权力中心;“秋渐满”既点明时令,又以秋意烘托肃穆氛围。通过“日近”与“蓬莱双阙”的夸张联想,将宫殿与天象相连,赋予宫廷神圣感,暗示友人赴任的仕途前景。“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实写钱塘江秋潮的壮丽景观,潮水如雪般翻涌,既点明送别时间地点,又以“潮头”的汹涌暗喻官场风波险恶。此句以自然意象为背景,既渲染离别场景的宏大,又隐含对友人前路的关切与隐忧。“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琚玉佩鹓鸿列。”此句中“把酒送君”直叙送别场景,“天上去”暗指友人赴任京城,语带羡慕;“琼琚玉佩”“鹓鸿列”以玉饰、鸿雁象征朝臣的华贵与秩序,既赞友人前程,又隐含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微妙讽刺。“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此句语气豪迈,强调大丈夫应轻富贵、重名节的价值取向。化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儒家理想人格融入劝勉之语,凸显对友人的道德期许。下片中“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下片转入抒情,短句节奏急促。“天下事”展现作者胸怀国事的抱负,“吾能说”与“空凝绝”形成强烈反差,既自诩见识,又痛陈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跌宕。“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此句中“西风”象征肃杀时局,“慷慨”呼应前文豪情;“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击壶悲歌的典故,以残缺唾壶喻理想破碎,将悲愤之情推向高潮。动作细节生动,感染力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以否定句式转折,强调中年别离的独特痛楚。“不洒泪”显刚毅,“难堪”却流露脆弱,刚柔并济中深化情感层次。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更显沉郁。“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结句以镜中白发作结,将抽象相思具象化。“萧萧发”既是时光流逝的写照,亦暗含对仕途蹉跎的自伤。以景结情,余韵悠长,与上片“秋渐满”形成时空呼应。
4. 作品点评
这首送别词情感真挚深切,既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与个人情感思绪,又通过凝练深挚的艺术表达,将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形成余韵绵长的审美效果,在词体创作中实现了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
上一篇:宋·王炎《游东山·舒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