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折宫前杨柳枝":不要去折皇宫前的杨柳枝呀,
"玄宗曾向笛中吹":当年唐玄宗曾用笛子吹奏过与这柳枝相关的曲调。
"伤心日暮烟霞起":日暮时分,烟霞缓缓升起,令人伤心不已,
"无限春愁生翠眉":那翠绿的柳眉仿佛生出了无尽的春愁。
"凝碧池边敛翠眉":在凝碧池边柳树仿佛皱起翠绿的眉头,
"景阳台下绾青丝":在景阳台下柳树好似在绾结着青色的发丝。
# 景阳台:南朝齐宫中有景阳楼,置钟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后人称为景阳钟。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
"那胜妃子朝元阁":但这些又怎比得上华清宫朝元阁旁的柳枝呢,杨贵妃曾用如玉的纤手,
# 朝元阁:在唐骊山华清宫。唐王朝信崇道教,天宝七载传说玄元皇帝(老子)见于朝元阁,因改名降圣阁。
"玉手和烟弄一枝":在烟雾缭绕中轻抚玩弄过一枝杨柳。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怀古诗。诗中借“杨柳枝”这一意象,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回忆开元、天宝时期玄宗吹笛、贵妃弄柳等往事。第一首先写因玄宗曾在柳下吹笛而劝莫折杨柳枝,日暮烟霞触发春愁;第二首以当下美女与贵妃对比,凸显对贵妃的追忆。作品整体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盛景的怀念,以及对玄宗与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寄寓了中晚唐时期诗人面对帝国衰退,追忆往昔美好而产生的恋恋不舍与哀伤情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诗人运用唐玄宗曾在柳下吹笛这一典故,通过提及这一历史旧闻,赋予宫前杨柳枝特殊的文化与情感内涵,使杨柳枝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承载着往昔盛世的记忆。读者由此能联想到唐玄宗时期的宫廷风雅生活,为诗歌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底蕴。对比:“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以“那胜”(哪比得上)将前文美女与杨贵妃对比,凸显杨贵妃的绝世风姿,突出其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衬托:“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通过刻画当下美女形象,为突出杨贵妃形象服务,以这些美女的美衬托杨贵妃的独特与出众。借景抒情:“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描绘日暮时分烟霞弥漫之景,借这凄凉、朦胧的景象,抒发诗人内心的伤感、惆怅,将自身对往昔盛世不再的哀伤融入景中。
3. 分段赏析
“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开篇直入主题,以祈使句劝诫莫折宫前杨柳枝,紧接着点明缘由——玄宗曾在柳下吹笛。“笛中吹”三字,唤起对开元盛世中玄宗风雅之举的联想,将杨柳枝与宫廷旧忆紧密相连,既赋予杨柳枝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又为全诗奠定了怀旧基调,勾起读者对往昔繁华的好奇与遐想。“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日暮烟霞起”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烟霞弥漫的凄迷景象,渲染出哀伤、惆怅的氛围。“伤心”二字直接点明诗人心境,而“无限春愁生翠眉”,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仿佛杨柳的翠叶也因春愁而生出愁容,借景与物,深刻地表达出诗人感今抚昔的哀伤,以及对盛世不再的怅惘之情。“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此句展现当下场景,凝碧池边美人轻敛翠眉,景阳台下女子绾结青丝,勾勒出美丽女子的形象。通过描写美女的神态与动作,营造出一种看似美好的氛围,然而这只是铺垫,为后文突出贵妃形象做衬托。“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那胜”(哪比得上)一词,将前文所写的美女与贵妃进行对比,突出贵妃的独特。“玉手和烟弄一枝”细腻刻画杨贵妃在朝元阁中,玉手于烟雾缭绕中轻弄柳枝的优雅姿态,尽显贵妃的柔美与风情。在对比中,不仅体现出贵妃无与伦比的美丽与神韵,更流露出诗人对贵妃的追忆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以小见大,寄寓了对盛世的眷恋与对往昔爱情悲剧的惋惜。
4. 作品点评
张祜的《折杨柳枝二首》与多数唐代同题诗作不同,另辟蹊径。第一首先忆玄宗美好往事,再叹今昔变化;第二首先写当下美女,再衬贵妃独特,皆借杨柳枝传达对往昔的眷恋其语言含蓄委婉,虽未直接批判时政,却在对爱情悲剧的同情中,暗隐对帝国衰退的怅惘。
# 七字倩绝(末句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诗言柳枝披拂,或在凝碧池头,效深颦之翠黛,或在景阳楼下,作细绾之青丝,皆寻常景物耳。一入朝元阁畔,妃子手中,玉纤亲把,同是柔条一缕,倍觉婀娜有情。此诗咏柳,固有新意,且用两层逼写法,作他题亦可类推,不独咏杨柳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下一篇:唐·赵嘏《江楼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