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嫌春浅":在晦日这一天,嫌弃春天的气息还不够浓郁,
"江浦看湔衣":于是到江边观看人们洗衣祈福的场景。
"道傍花欲合":道路旁的花儿即将绽放,
"枝上鸟犹稀":枝头的鸟儿还显得稀疏。
"共忆浮桥晚":共同回忆起在浮桥边度过的那个傍晚,
"无人不醉归":众人都喝得大醉,尽兴而归。
"寄书题此日":在这一天写下书信寄托情思,
"雁过洛阳飞":恰好看到大雁正朝着洛阳方向飞去。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分段赏析
首联“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中,“嫌”字凝练地传递出诗人对早春景色尚欠浓郁的细腻感受,“江浦看湔衣”则自然引入古代晦日江边洗衣祈福的民俗,在时间与场景的交织中奠定春日基调;颔联“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以工整对仗摹写早春物象,“花欲合”细腻捕捉花朵将绽未绽的含蓄姿态,“鸟犹稀”如实勾勒枝头鸟儿稀疏的清寂之景,从视觉角度坐实“春浅”的时节特征,尽显万物初萌的生机与疏朗;颈联“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以“共忆”转折,将笔触转向对往昔浮桥傍晚聚会的追忆,“无人不醉归”以夸张手法重现昔日众人畅饮至醉、尽兴而归的欢乐场景,与前文的清寂之景形成今昔对比,深蕴对过往时光的眷恋;尾联“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以“寄书”点明抒情意图,借“鸿雁传书”的传统意象,将“雁过洛阳”的自然图景与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勾连,以景结情,含蓄而深沉地传递出乡愁,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李商隐《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