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yún
lóng
sh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uì
zhōng
zǒu
shàng
huáng
máo
gāng
mǎn
gāng
luàn
shí
qún
yáng
gāng
tóu
zuì
dǎo
shí
zuò
chuáng
yǎng
kàn
bái
yún
tiān
máng
máng
shēng
luò
qiū
fēng
cháng
rén
shǒu
dōng
nán
wàng
pāi
shǒu
xiào
shǐ
使
jūn
kuáng

译文

醉醺醺地走上云龙山北面的黄茅冈,只见满山的乱石像无人看管的群羊。走上冈头时我醉卧在地,暂将乱石当床,仰脸看着白云,只觉高天茫茫。引吭高歌,声落谷中,余音像秋风一般悠长,过路人都抬头向东南方张望,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由拍手大笑,因为他们的太守竟是这般狂放。

逐句剖析

"醉中走上黄茅冈":醉醺醺地走上云龙山北面的黄茅冈,

"满冈乱石如群羊":只见满山的乱石像无人看管的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走上冈头时我醉卧在地,暂将乱石当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仰脸看着白云,只觉高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引吭高歌,声落谷中,余音像秋风一般悠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过路人都抬头向东南方张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由拍手大笑,因为他们的太守竟是这般狂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轼的《登云龙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七言山水古诗。开篇以“醉”奠定洒脱基调,诗人醉中登上云龙山黄茅冈。诗中巧用比喻,将冈上乱石比作群羊,生动展现怪石嶙峋之态。“冈头醉倒石作床”尽显豪放随性,“仰看白云天茫茫”借景抒情,烘托内心空旷豁达。“歌声落谷秋风长”运用夸张与动静结合,营造悠远深邃意境。结尾通过路人“举首望”“拍手大笑”的侧面烘托,突出诗人狂放不羁。全诗仅七句,一韵到底,以质朴语言勾勒登山醉酒图,将自然与精神完美融合,尽显乐观豁达、亲近自然的人生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因他一心为民,全力投入防洪、抗旱等实事,深受百姓爱戴。徐州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令苏轼深深沉醉,在九月九日于彭城举办黄楼诗会,邀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一众文友齐聚。会后,众人酒兴正浓,遂结伴同游黄茅冈、登云龙山。彼时,山上怪石嶙峋,形态似羊,苏轼行走其间,数次险些摔倒,终因不胜酒力,醉卧于黄茅冈一块平坦大石板上。路过之人见状,不禁笑称:“太守喝醉发狂啦”。这般情景,触发苏轼诗兴,当即挥笔写下《登云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秋日云龙山的壮丽景色,营造出苍茫、壮阔的意境。诗人以醉态为线索,展现了乐观豁达、亲近自然、感怀人生的精神追求,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 分段赏析

诗人开篇前两句便点明自己是在“醉中”走上了云龙山的黄茅冈。一个“醉”字,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洒脱不羁的基调。随后诗人描绘了黄茅冈上的景色,满山冈的乱石,在诗人眼中如同成群的羊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乱石比作群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乱石的形态和分布,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黄茅冈上怪石嶙峋、错落有致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展现出云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中间三句,诗人走到冈头,醉意更浓,索性以石为床,躺倒在上面。此时,他仰望着天空,只见白云悠悠,天空茫茫一片。接着,诗人放声高歌,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与悠长的秋风交织在一起。“冈头醉倒石作床”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豪放与洒脱,他与自然亲密无间,以石为床,尽显随性。“仰看白云天茫茫”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天空的广阔与白云的缥缈,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空旷与豁达,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人生的感慨,有“念天地之悠悠”的意境。“歌声落谷秋风长”运用了夸张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夸张地表现了歌声在山谷中传播的悠长,与秋风的动态相互映衬,进一步强化了山谷的空旷和寂静,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歌声在秋风中飘荡,感受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最后两句诗人的狂放行为吸引了路人的注意,他们举首向东南方向望去,看到醉卧冈头、放歌山谷的诗人,不禁拍手大笑,笑称使君(诗人自己)太过狂放。这里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路人的反应来衬托诗人的形象。路人的“举首望”和“拍手大笑”,从侧面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行为的出格与狂放,而诗人对此并不在意,更显其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的个性。这两句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结尾,使整首诗在豪放洒脱的氛围中又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作品点评

《登云龙山》全诗采用行歌体裁,全篇押同一韵,仅七句即骤然收束。苏轼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登山醉酒图。巧用比喻赋予了静态的山石以动态的活力,让人如临其境,更是巧用夸张与动静结合之法,歌声在山谷回荡,与悠长秋风交织,既突出山谷的空旷,又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余韵悠长。结尾“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以路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诗人的狂放之态,从侧面丰富了诗歌的层次,增添了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满丘乱石也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此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

清刘廷玑《黄茅冈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竹》

下一篇:宋·释道冲《偈颂五十一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