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gāo
zhī
yuē
fēng
wéi
yǒu
néng
liú
xuě
zuò
huā
zuó
cháng
é
gèng
xiāo
yòu
xié
shū
yǐng
guò
chuāng
shā

译文

高高的竹枝邀请春风为友,茂密的竹叶能留住雪花当作花朵。昨夜明月显得更加潇洒,又带着竹的疏影越过窗纱。

逐句剖析

"高枝已约风为友":高高的竹枝邀请春风为友,

"密叶能留雪作花":茂密的竹叶能留住雪花当作花朵。

"昨夜常娥更潇洒":昨夜明月显得更加潇洒,

# 潇洒:飘逸自在貌。,常娥:指月。常:一作“嫦”。

"又携疏影过窗纱":又带着竹的疏影越过窗纱。

# 窗纱:纱窗。,疏影:指竹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是宋代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为凸显竹之韵味,巧妙借风、雪、月光三种自然元素烘托。风、雪虽为陪衬,却各具妙处。“高枝已约风为友”,赋予竹高枝以人的情感,仿若与风缔结情谊,动态地展现竹在风中的摇曳生姿;“密叶能留雪作花”,静态描绘雪花留于密叶间,如花朵般点缀,呈现出竹在雪中的别样景致;“昨夜常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将月亮拟人化为“常娥”,仿佛月亮有意带着竹的疏影轻盈越过窗纱,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清幽意境。诗人借对竹在风中、雪中及月下不同姿态的描写,展现竹的风姿与神韵,表达对竹的喜爱之情,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体现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竹诗。诗描绘了竹子的形象与姿态,借竹传达诗人的情感与志趣。此诗营造出宁静、高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品格的赞美,以及对这种高雅生活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拟人:“高枝已约风为友”,将竹的高枝拟人化,说它与风相约为友,赋予竹以人的情感与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竹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与风亲密互动的情景,使竹的形象更具活力与趣味。“昨夜常娥更潇洒”,将月亮拟人化为“常娥”,用“潇洒”形容,且以“携”字赋予其动态,仿佛月亮有意带着竹的疏影轻盈越过窗纱,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清幽意境。烘托:“昨夜常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借明月烘托竹的疏影之美。明月潇洒地带着竹的影子越过窗纱,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突出竹的神韵,使竹在月光下的形象更具诗意与美感。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从两个不同角度描绘竹。“高枝已约风为友”,让读者仿佛看到竹的高枝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与风在亲切交谈,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竹灵动的姿态,展现竹与风和谐相处的画面。“密叶能留雪作花”,描绘出雪花飘落,被茂密竹叶留住,宛如花朵般点缀其间的美景,生动地刻画了竹在雪中的别样风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冬竹图。后两句:“昨夜常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视角从白天转到夜晚。“昨夜常娥更潇洒”,将明月拟人化,用“潇洒”一词赋予明月灵动的气质。“又携疏影过窗纱”,生动描绘出月光透过竹枝,将竹的稀疏影子投射在窗纱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清幽静谧的氛围,使竹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具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诗意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行香子·山居客至》

下一篇:宋·苏轼《登云龙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