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一望洞庭秋":在巴陵放眼望去,洞庭湖已染上秋色,
#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日见孤峰水上浮":天天看见那君山孤零零地在水上漂浮。
#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闻道神仙不可接":听说君山上面的神仙难以与世人接近,
# 接:靠近;接触。,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闻道:传说。
"心随湖水共悠悠":我的心潮随着那湖水悠悠无尽头。
# 悠悠:悠长。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它描绘了巴陵一带洞庭湖的秋景和君山漂浮水上的画面,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闻道神仙不可接”一句,由眼前实景君山,联想到传说中君山上的神仙,从写实转到写虚,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空灵之感,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怅惘。借景抒情:“闻道神仙不可接”中“神仙不可接”,实则暗指友人此去如隔仙境,再难相见。神仙的虚无缥缈,对应现实离别的无奈,将抽象的离愁转化为对虚幻仙境的感慨,含蓄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心随湖水共悠悠”:洞庭湖水浩渺无垠,悠悠流淌,恰似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思念与怅惘。“心随湖水”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完全融合——湖水的悠长对应情思的绵长,湖水的空阔对应心境的茫然,借水之悠悠写情之悠悠,景的悠远与情的深远浑然一体,余韵无穷。
3. 分段赏析
首句“巴陵一望”后,陡然接上“洞庭秋”,直接呈现眼前之景。写景简洁平淡,不着浓墨重彩,不刻意渲染。仅寥寥数语勾勒出湖上秋色,却能让人从中体会到“巴陵一望”中蕴含的“目眇眇兮愁予”的惆怅心境。景中含情,只是这份情意含蓄幽微,难以轻易捕捉。次句写洞庭湖上的君山。平日里常见君山,或许觉得平淡。但在送别友人的此刻,君山显得格外“孤”。诗人未写“日见‘青山’水上浮”,而着意于“孤峰”,是因为带着离情别绪观物,景物便染上了主观色彩。君山之孤,正映照出送别者内心的孤寂。第三句中,诗人目睹君山,联想起传说,思绪飘飞。由实景描写转为虚幻想象,从景物描绘过渡到情感抒发。表面上看,“闻道神仙不可接”似乎与送别主题渐离渐远,实则蕴含着难以名状的惆怅。友人入朝,让身为谪宦的诗人触动心事,入朝之人在某种意义上如同“登仙”。“梦见长安陌”是实写,“神仙不可接”则虚幻缥缈,其中既有对仙界的向往,也有对帝京的眷恋,尽显盛唐诗歌兴象风神之妙。末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堪称神来之笔,言虽尽而意无穷。浓郁的别情与诗境完美交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难以捉摸,却可凭妙悟领会。诚如叶梦得所言,此诗妙在自然天成,与景邂逅成章,未经雕琢,非寻常情感所能企及。
4. 作品点评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一首送别诗,其送别之情,若不探寻诗中的兴象风神,确实难以察觉。整首诗自然流畅,富有情致,尽显盛唐诗歌的神韵。作者张说身为开元名相,对文风转变贡献颇大。其律诗承前启后,而这首七绝更是标志着七绝从初唐迈向盛唐的重要作品。
# 后二语托兴,兼寓别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远神远韵,送意自在其中。此洞庭为神仙窟宅,然身不至,唯送人之心与湖水俱远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着一字(末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不言送别,而送别之神情透露。
明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唐初五言绝,子安(王勃)诸作已入妙镜。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至张说《巴陵》之什(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
明胡应麟《诗薮》
# 开首先写洞庭,再入“山”字,所谓就题起也,然却有突兀高远之势,而一种送别之情已含在其中,要在“一望”、“日见”四宇咀嚼而得。三句入送梁六,言梁入朝如神仙之不可接迎。四句从送后落笔,言只心随湖水悠悠而去,不特题后摇曳生情,似此缠绵悱恻,不失诗人敦厚之旨,盛唐作者所以为正声也。
清朱宝莹《诗式》
# 此诗言烟波浩渺中,神仙既不可接,客帆亦天际迢遥。末句之悠悠凝望,即送别之心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二句实写洞庭湖山,中夹第三句,遂使实境化成缥缈之景,引起第四句别情,便觉悠然无尽。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但言悠远,而别意自见。美人秋水之思,当是别后意耳。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引蒋仲舒
上一篇:唐·张籍《蓟北旅思》
下一篇:唐·刘禹锡《海阳十咏·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