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2
wàng
xiāng
guó
kōng
bái
zhù
cháng
yīn
sòng
rén
chù
bié
jiā
shí
shī
hái
duō
chóu
zhǐ
zhī
tíng
mén
wài
liǔ
zhé
jìn
xiàng
nán
zhī

译文

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已知道。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逐句剖析

"日日望乡国":每天都在遥望故乡,

"空歌白苎词":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 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长因送人处":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

# 因:一作于。

"忆得别家时":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失意还独语":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

"多愁只自知":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已知道。

"客亭门外柳":离亭门外杨柳青青,

# 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折尽向南枝":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蓟北旅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游子客居蓟北为背景,通过送人折柳的寻常场景,抒写思乡不得归的孤寂愁绪。诗中既有“日日望乡国”的焦灼凝望,亦有“折尽向南枝”的含蓄寄情,语言平实却暗含曲折。前四句以赋笔铺陈,借“望”“歌”“送”“忆”等动作勾连今昔,交织现实与回忆;后四句转以比兴收束,借柳枝南倾的物象反衬自身滞留,将浓烈乡思化入深沉画面。全诗情感细腻真切,结构疏密相间,在羁旅题材中独以日常细节与虚实相生的笔法见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蓟北旅思》是唐代张籍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客居蓟北期间,送友人南归时折柳相送,触景生情,引发对江南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借漂泊游子的视角,以“日日望乡国”“折尽向南枝”等细节,抒写羁旅孤寂与思归不得的愁绪,展现其客居北地的漂泊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通过客居蓟北时送人折柳的日常场景,抒写游子望乡的孤寂愁绪。诗中“日日望乡国”“折尽向南枝”等细节,既点明游子久滞北地的无奈,又以柳枝南倾的物象暗喻归心,语言平实却暗含曲折。

2. 写作手法

叠字:首联以“日日”叠字起笔,写透了急切归家的心情,又暗含希望落空的苦涩,让读者一开篇就感受到化不开的乡愁。对比:首联“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聚焦自身当下的思乡行为与惆怅情绪,颔联“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则将视角转向他人送别场景,勾起对过去离家的回忆,一内一外、一今一昔形成鲜明对比。细节描写:尾联"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通过折柳细节暗含双重对照:柳枝尽折显南归者众,枝条向南指故土方向。他人折取南向柳枝送别归客,唯诗人独对空枝滞留蓟北。全联未直言愁绪,而萧疏柳态已映出游子伶仃身影。

3. 分段赏析

首联“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以“日日”叠字起笔,直陈游子遥望故乡的焦灼情态,“空歌”二字既写吟唱吴曲排遣乡愁的徒劳,又暗含归期无望的怅惘。颔联“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由眼前送别场景触发回忆,“长因”勾连今昔,将他人离别之景与自身离家之痛叠合,时空交错间凸显客居者的孤独。前四句以赋笔铺陈,通过“望”“歌”“送”“忆”等动作层层推进,交织出归思难抑的复杂心绪。颈联“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转写内心独白,“独语”“自知”强化无人倾诉的孤寂,失意仕途与漂泊境遇在此凝成双重愁绪。尾联“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借柳枝南倾的物象寄托归心,“折尽”既写送行频繁,又以他人尽归反衬己身滞留,末句不直言乡愁而托物达意,使全诗余韵绵长。后四句由直抒转向比兴,以柳枝意象轻巧收束,将浓烈乡思化作含蓄深沉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三、四真佳句。此张司业集中第一首诗。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晚唐更千首,不及两语,无紧无要,自是沉着(“长因”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其实深。以其流,便不觉(“长因”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尽”字苦(“折尽”句下)。

明谭元春《唐诗归》

# 若失意多愁,则无亲知可语者,故但折柳自适,久而南枝几尽,非南向之情深乎?此皆描写客中之无聊,令读者宛然在目。

明唐汝询《唐诗解》

# 文昌清癯骨立,元气尽削,过人在旷然尘外,绝去凡尘。

明邢昉《唐风定》

# 人人意中语,自合传诵(“长因”二句下)。

明末清初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实情实景,说出便无限悲凉(“长因”二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全篇直叙。张吴人,《白丝》吴歌,故次句云云。临别之时,家人必牵衣执手,属令早归,今非意留滞,所以三四云云。七、八再足三句意,五、六笔意已枯,亏一结写景,含不尽之意。有时独语都不自知,极尽失意人懑顿之状。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本领具足方能作澹语,文昌擅长处在此。以下四章(按指《夜到渔家》、《宿临江驿》等)蹊径仿佛。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此即张曲江《通化门送客》意,三、四插一句作转折,亦有笔力。五、六写蓟北景便深,又写情遂浅薄矣。当与曲江作参看。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五、六平平,中晚通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元和中,长安有沙门善病人文章,尤能捉语意相合处。张水部颇恚之,冥搜越切,因得句曰:“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经往夸扬,乃曰:“此应不合前辈意也!”僧微笑曰:“此有人道了也。”籍曰:“向有何人?”僧乃吟曰:“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因春。”籍因抚掌大笑。

不详王定保《唐摭言》

# 何新之(列)为轻快体。唐汝询曰:五、六曲尽孤客情态。周珽曰:文昌,吴人。《白纻词》,吴曲,望乡而咏之,所以想象故园光景。然欲归不得,所谓空歌也。后皆描写客中无聊,令读者宛然在目。此诗妙于用虚,生情生力,语极幽细含蓄,不落浅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杜陵叟》

下一篇:唐·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