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chán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dōng
guī
yàn
chūn
jiū
shēng
zuò
shī
lián
huà
gōng
qiǎn
chūn
chán
shēng
lái
shāng
shān
dào
shān
shēn
píng
chūn
qiū
liǎng
xiāng
chóng
zhì
bǎi
zhǒng
míng
fēng
sōng
chéng
yùn
tiáo
táng
fèi
gēng
zhāo
yáng
fèng
xiū
wēi
zhēng
ān
tiān
shàng
bēn
hún
hǎi
qīng
dàng
fǎn
shí
rán
hòu
hǎo
qíng
míng

译文

自从我东归长安,便厌恶那春鸠的聒噪之声。作诗哀叹造化不公,为何不让春蝉出生呢。及至商山道中,这里山林深邃气候无常。春秋四季,世道如一,各种虫豸不停地鸣叫。风吹松树却不成韵律,蝉鸣急切如沸汤翻滚。难道没有那朝阳中的凤凰吗,只是羞于与微小之物争鸣。何时天降甘霖,让河水海流奔涌倾泻。荡涤逆转这反常的气候,之后才能迎来晴好的天气。

逐句剖析

"我自东归日":自从我东归长安,

# 东归:指元和五年春自东都洛阳被召回西京长安。

"厌苦春鸠声":便厌恶那春鸠的聒噪之声。

"作诗怜化工":作诗哀叹造化不公,

# 化工:原作“造物”,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指自然之造化者。语出汉贾谊《鵩鸟赋》:“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不遣春蝉生":为何不让春蝉出生呢。

"及来商山道":及至商山道中,

# 商山道:商山在今陕西商州东。《旧唐书·地理一·商州上洛郡》:“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馀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元稹所经当即此路。

"山深气不平":这里山林深邃气候无常。

"春秋两相似":春秋四季,世道如一,

"虫豸百种鸣":各种虫豸不停地鸣叫。

# 虫豸:泛指虫类。

"风松不成韵":风吹松树却不成韵律,

"蜩螗沸如羹":蝉鸣急切如沸汤翻滚。

# 沸如羹:形容声音喧闹嘈杂。,蜩螗:《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蜩螗,蝉之别名;沸如羹,即如沸如羹之省,形容声音噪杂喧闹,如水滚羹沸。

"岂无朝阳凤":难道没有那朝阳中的凤凰吗,

# 朝阳凤:朝阳鸣凤之省,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羞与微物争":只是羞于与微小之物争鸣。

"安得天上雨":何时天降甘霖,

"奔浑河海倾":让河水海流奔涌倾泻。

"荡涤反时气":荡涤逆转这反常的气候,

# 时气:四季的气候。,荡涤:冲洗,清除净尽。

"然后好晴明":之后才能迎来晴好的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蝉》为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作以春蝉为引,借物起兴,以志向高洁、敢于直谏的“朝阳凤”自比,在痛斥那些如沸水翻腾般得志猖狂的小人的同时,亦流露出对长安政局拨云见日、“晴明”之象重现的深切期盼。前四句开篇以“春鸠声”切入,点明时令与心境。春鸠鸣叫本为自然之音,但诗人以“厌苦”直抒烦闷,暗示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次四句:商山为隐逸之地,本应清幽,但“气不平”三字打破宁静,暗喻隐逸亦难逃浊世侵扰。接下来的四句,松风雅音被蝉鸣淹没,喻君子之志难伸。最后四句以“天上雨”喻政治革新,以“河海倾”喻涤荡浊世,气势磅礴,情感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蝉》是元稹自剑南东川返京途经陕西商山道时所作。元和五年(810年),元稹仕途历经波折,在宦海沉浮中饱尝艰辛。途经商山道时,目睹山中虫豸百鸣、风松失韵的景象,联想到官场的纷扰与清流失势,他以自然意象为寄托,借物抒怀,写下此诗,抒发内心对官场污浊的不满,寄托涤荡时弊、重归清明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中描绘了商山道上虫豸百鸣、风松不成韵的景象,以春蝉、蜩螗等昆虫鸣噪隐喻官场纷扰,借“风松不成韵”暗指清流失势,又以“朝阳凤”自喻高洁志趣,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污浊的厌恶,以及渴望涤荡时弊、重归清明的理想,体现了新乐府诗派关注现实。

2. 分段赏析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开篇以“春鸠声”切入,点明时令与心境。春鸠鸣叫本为自然之音,但诗人以“厌苦”直抒烦闷,暗示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怜化工”表面哀叹自然不公,实则反讽朝堂小人得势、贤才受抑的世道。“不遣春蝉生”以夸张之辞,强化对污浊环境的排斥。“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商山为隐逸之地,本应清幽,但“气不平”三字打破宁静,暗喻隐逸亦难逃浊世侵扰。“春秋两相似”以季节轮回喻世道循环,暗示忠奸不辨、黑白颠倒的常态。“虫豸百种鸣”以虫豸喻小人,其声嘈杂如沸,反衬君子失语。“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松风雅音被蝉鸣淹没,喻君子之志难伸。“蜩螗沸如羹”以沸水喻小人猖狂,声嘶力竭却无实质。“朝阳凤”出自《诗经》,喻贤才。诗人以“羞与微物争”自明心志,宁可独善其身,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以“天上雨”喻政治革新,以“河海倾”喻涤荡浊世,气势磅礴,情感浓烈。末句“好晴明”以景结情,既指自然天象,更暗喻政治清明、贤才得用的理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下一篇:唐·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