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zōu
kǒng
ér
tàn
zhī

朝代:唐作者:李隆基浏览量:2
wéi
zhě
dài
zhōng
yóu
zōu
shì
zhái
wáng
gōng
tàn
fèng
jiē
shēn
shāng
lín
yuàn
dào
qióng
jīn
kàn
liǎng
yíng
diàn
dāng
mèng
shí
tóng

译文

孔老夫子,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眼前土地仍是他先辈居住过的邹邑,这所旧宅,鲁王曾想毁掉扩建王宫。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

逐句剖析

"夫子何为者":孔老夫子,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

# 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

"栖栖一代中":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

#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地犹鄹氏邑":眼前土地仍是他先辈居住过的邹邑,

# 鄹氏邑:鄹人的城邑。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邑,城邑。

"宅即鲁王宫":这所旧宅,鲁王曾想毁掉扩建王宫。

# 宅即鲁王宫: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叹凤嗟身否":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

# 叹凤嗟身否:《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身否,身不逢时之意。否,不通畅,不幸。

"伤麟怨道穷":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 伤麟怨道穷: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今看两楹奠":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

# 今看两楹奠:“今看”二句:意谓孔子说他曾经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的梦于今天实现了。《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当与梦时同":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25年亲祭孔子时所作。此诗嗟叹孔子一生复杂坎坷、栖遑不遇,既对其生前际遇深表同情,亦寄寓深切悼念。诗中连用典故,凝练概括孔子心怀壮志而终不得志的生平,尽显对孔子的尊崇,亦为中国封建社会尊儒思想的鲜明体现。全诗命意严正,构思精巧,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沉郁深婉,于平实中见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唐朝皇帝。庙号玄宗,谥明,故亦称唐明皇,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使国力强盛。后期贪图享乐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衰落。李隆基多才多艺,知音乐,善书法,工诗歌,能作文,在唐代帝王中堪与唐太宗颉颃。主要作品有《喜雨赋》《答贾曾令》《受禅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庚辰,玄宗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礼成之后,顺路经曲阜抵达孔子故宅,特派使者以牛、羊、豕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墓。玄宗有感而发,挥笔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古抒怀的五言律诗。诗作通过回溯孔子一生困厄流离、壮志难酬的坎坷际遇,表达对其怀才不遇、壮志难申命运的悲叹之情,勾勒出一位毕生追寻理想却终未得偿所愿的圣贤形象。

2. 写作手法

用典:“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巧用《论语・宪问》微生亩讥讽孔子“栖栖”奔波的典故,以设问概括其一生为理想奔波却不得志的境遇,勾勒圣人孤独身影。“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化用《尚书序》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古文经的典故,借“鲁王宫”的尊贵象征孔子思想的不朽地位。“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并置《论语・子罕》“叹凤”与“西狩获麟”典故,以“嗟”“怨”串联,展现孔子面对世道衰微的自伤心境,折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引用《礼记・檀弓上》孔子“两楹奠”典故,反用其意,以“今看”呼应梦境,凸显孔子死后的崇高敬意,抒发对其一生遭际与身后荣光的感慨。借古抒情:作者借孔子的经历和典故,抒发自己对孔子的同情、景仰、钦服之情,如对孔子一生劳碌却未实现理想的悲哀之情,对孔子为天下苍生孜孜以求的敬佩之情等。“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也借孔子的事迹委婉表达自己的志向,暗示自己希望如孔子般承载万民兴衰。

3. 分段赏析

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其源头可追溯至《论语・宪问》中微生亩与孔子的对话。微生亩不解孔子为何终日忙碌奔波,甚至质疑他是否在逞口舌之能,而孔子坦然回应,自己并非巧言令色,只是痛心世人固守愚顽、不愿向善,才矢志以教化唤醒人心。这原本是孔子面对世人误解时的愤懑自白,却被诗人巧妙化用,凝练出对圣贤一生的深沉叩问。在这短短十字中,既藏着诗人对孔子境遇的深切同情——这位心怀天下的圣人,终其一生在诸侯列国间奔波往返,怀揣着“克己复礼”的理想四处推行仁政,却屡屡碰壁,终究未能亲眼见得王道大行于世,这般壮志未酬的悲凉,足以让后世感喟不已;又饱含着对孔子精神的崇高敬意——即便明知乱世之中推行德政如逆水行舟,他依旧“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栖栖”之态坚守初心,这份为苍生谋福祉的执着,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穿透历史的精神灯塔。诗人以一问起笔,既概括了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又将自己对圣贤的景仰与叹惋熔铸其中,寥寥数字便撑起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顺势将目光从孔子的生平转向其故居的今昔,字里行间满是对圣贤威望的赞叹。这里化用了孔安国《尚书序》中“鲁恭王坏孔子旧宅”的典故:当年鲁恭王为扩建宫殿,本想拆毁孔子故居,却在登上厅堂时听闻金石丝竹般的礼乐之声,深知这是圣贤居所的灵韵,便不敢再有妄动,最终保全了故居。诗人笔下,“鄹氏邑”点明孔子故里的历史渊源,“鲁王宫”则暗喻着帝王权势的更迭,而当两者相遇,竟是权势向圣贤低头——即便是贵为诸侯的鲁恭王,在孔子故居前也需收敛锋芒。这看似平淡的两句,实则暗藏深意:孔子的故居能在岁月流转中安然留存,并非依赖砖石的坚固,而是源于他思想的不朽与人格的崇高。后世帝王诸侯或许能凭借权势一时显赫,却终究无法撼动圣贤在世人心中的地位。诗人借故居的“幸存”,委婉道出孔子受万民敬仰的根源,也暗含着自己对这种超越世俗权势的精神力量的向往——正如孔子以思想影响后世,他亦渴望以己之力承载起民生兴衰的重任。颈联“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直击孔子晚年的悲怆与坚守,将这位圣贤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叹凤”源自《论语・子罕》中孔子的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在古代传说中,凤凰现身、河洛出图是圣王出世、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而孔子生逢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不见祥瑞,唯有战火纷飞,他由此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推行仁政的理想仿佛成了泡影。“伤麟”则与另一则典故相关:相传孔子见猎人捕获麒麟,而麒麟本是仁兽,却死于非命,他痛感这是乱世的象征,悲叹“吾道穷矣”,遂停止删述《春秋》。这两句中,“嗟身否”是孔子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空有济世之才,却难遇明主;“怨道穷”则是对时代的悲鸣——王道不行,苍生涂炭。诗人将这两则典故熔于一炉,不仅真实再现了孔子当年的孤寂与凄凉,更让读者感受到他那份“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却仍坚守的悲壮。而在这份同情之外,诗人更以孔子的“怨”与“叹”自勉,暗下决心要继承圣贤遗志,将仁政推行于世,以告慰孔子在天之灵。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将时空拉回诗人身处的当下,以今昔对照收束全诗,满是欣慰与崇敬。“两楹奠”出自《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生前曾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殿堂的两楹之间——这是古代诸侯祭祀时的礼仪位置,暗示着他对自己思想能被后世尊崇的期盼。而如今,诗人亲眼目睹孔子的灵位被供奉在两楹之间,接受万民祭拜,这般景象与孔子当年的梦境完美重合。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当与梦时同”,实则蕴含着多重深意:对孔子而言,一生奔波未能实现的理想,终究在死后得以成真,是对他辗转一生的最好慰藉;对诗人而言,亲眼见证圣贤梦想的实现,既是对自己长久以来仰慕之情的回应,更是对孔子“明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终被认可的肯定。此刻,诗人立于庙堂之上,望着眼前庄严肃穆的祭奠场景,先前的叹惜、感伤、哀怨,都化作了对孔子的深深礼赞。他知道,孔子的思想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源泉,而这份“与梦同”的现实,正是对圣贤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自己践行仁政理想的无声鞭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其命运的深切感慨。诗中虽句句用典,稍显堆砌之态,且语言质朴平实,遣词造句未见突破性创新,算不得诗词中的上乘之作。然而,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所反映出的思想与胸襟在历代帝王诗作中颇为鲜见,足见玄宗对孔子思想的推崇与对前代圣贤的悲悯情怀,这一点值得肯定。此外,诗作以精准的视角切入孔子生平,聚焦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亦为构思上的成功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八句皆用孔子实事,不板不滞不砌,人不可以无笔。

明钟惺《唐诗归》

# 孔子更何赞?只以喟叹取神,最妙。五六“嗟”、“叹”、“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结处收“祭”字、密。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摹天绘日,累幅难尽,特就夫子道大莫容意立言,驯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四以下俱佳。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妙在不发议论,发议论便俗。(又云)稳妥而雅,中含叹意,是盛唐杰作。从来选诗人不收,伯敬喜新调而采此,亦其目力妙处。

明李沂《唐诗援》

# 就鲁论成语作一问答,添入“一代中”三字,便见大圣一生忧悯心肠,以下只将夫子典故用几个虚字转折出来,并不另加一赞美之词,愈见大圣之大,后来无数孔子庙碑文,终不及此一诗也。(增)“叹”字有二义,一为赞叹,一为嗟叹,此诗二义并见,读者苟具斯意,便知一结之尤妙也。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 雄健有力,开盛唐二代先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通首皆“叹”字意,起十字道出大圣人一生心事,可泣可歌。“犹”字、“即”字指点得妙。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命题便高古。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马戴《过野叟居》

下一篇:唐·元稹《春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