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ì
zhōu

朝代:唐作者:戎昱浏览量:2
zuò
dào
sān
gēng
jìn
guī
réng
wàn
shē
xuě
shēng
piān
bàng
zhú
hán
mèng
jiā
xiǎo
jiǎo
fēn
cán
lòu
dēng
luò
suì
huā
èr
nián
suí
piào
xīn
xiàng
tiān

译文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逐句剖析

"坐到三更尽":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 赊:遥远。

"雪声偏傍竹":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

# 偏: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寒梦不离家":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晓角分残漏":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

#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分:区分。,角:号角。

"孤灯落碎花":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 碎花:喻指灯花。北周庾信《灯赋》:“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

"二年随骠骑":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

# 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辛苦向天涯":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桂州腊夜》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抵达桂州的次年岁末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字里行间满溢着游子离乡万里、于腊夜时分的思乡盼归愁绪。诗歌开篇六句依循时间展开,先是刻画诗人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焦灼,继而描绘其恍惚入梦后于梦境中思乡念家的情景,直至清晨梦醒,仍痴痴凝望闪烁的灯花。诗作尾联巧妙呼应首联,揭晓诗人远离故土、岁暮未归的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戎昱(?~799?),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荆州)人。曾入多幕,历多州刺史。其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也有忧念时事、感伤身世之作。表现伤乱的作品,多诗风沉郁,有慷慨之音,后人认为这类作品与杜甫相接。其赠人与写景之作,则气象局促,造句拙累。严羽称其诗“有绝似晚唐者”。代表作品有《苦辛行》《苦哉行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戎昱所作。彼时他为寻求仕途发展与安身立命之所,辗转于各地幕府任职。从荆南卫伯玉幕,到湖南崔瓘幕,后又在大历后期远游桂州,成为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在桂州的第二年岁暮,恰逢除夕团圆之际,他却身处异乡,远离故土与亲人。长期漂泊的幕僚生涯,让他饱尝离乡背井的艰辛,目睹他人阖家欢聚,自己却只能独守寒夜,强烈的孤独感与思乡情涌上心头,于是挥笔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思乡怀人题材的五言律诗,借除夕守岁时三更残夜、雪落竹林、晓角孤灯等凄清景象,写出了诗人因羁旅天涯、久戍他乡而生的悲凉落寞心境,以及对万里之外故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中以“雪声偏傍竹”烘托夜的寂静与寒冷,风雪敲打竹林的声响,在静谧中更显清晰,强化了环境的凄清;“孤灯落碎花”以孤灯灯花坠落的细微景象,烘托诗人的孤独,一盏孤灯相伴,更衬出其形单影只。渲染:以“雪声偏傍竹”渲染寒冷凄清的氛围,风雪紧挨着竹林呼啸,强化了冬夜的寒意与孤寂;“孤灯落碎花”则以孤灯灯花凋落的景象,渲染出冷清萧瑟之感,一盏孤灯在暗夜中摇曳,更显环境的凄寂。首尾呼应:首句“坐到三更尽”写诗人久坐至深夜,透露出其内心的难眠与愁绪;尾句“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则交代了漂泊在外的缘由与处境。首尾呼应,以“坐到三更尽”的孤寂场景开篇,以“辛苦向天涯”的漂泊境遇收尾,前者的深夜难眠源于后者的天涯辛劳,后者的漂泊辛苦又印证了前者的愁绪来源,让“归仍万里赊”的归乡之难与“寒梦不离家”的思乡之情在首尾的呼应中更显真切。

3. 分段赏析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诗歌开篇便以直白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除夕守岁的孤寂图景。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时,诗人却独自静坐,直至三更时分。“三更尽”不仅点明时间的流逝,更暗含守岁之久,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被无限拉长,孤独感愈发浓烈。“归仍万里赊”中的“仍”字,强化了归乡之难的延续性,即便佳节当前,归途依旧遥不可及。“万里赊”三字,用夸张却又真实的空间距离,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具象化,一个“尽”字与“赊”字相互映衬,把羁旅漂泊的无奈与乡愁的绵长展现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全诗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这两句承接上文,描绘了诗人在三更之后的朦胧状态。夜色渐深,诗人终于在困意中睡去,然而却并未得到安稳的休憩。“雪声偏傍竹”细腻地捕捉到雪落在竹林上的声响,在寂静的寒夜里,这声音格外清晰。一个“偏”字,赋予雪声以主观色彩,仿佛这声音有意萦绕在耳边,不肯离去,实则是诗人内心的孤寂无处安放,对周遭的细微响动都变得格外敏感。“寒梦不离家”则进一步深化情感,即便在梦中,诗人的思绪依然牵挂着故乡。“寒”字既点明冬夜的寒冷,又暗喻诗人内心的凄凉,使得梦境也染上了一层愁苦的色彩。梦与现实交织,思乡之情在这亦真亦幻的情境中愈发深沉,难以排遣。“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此联描写诗人从断断续续的梦境中醒来后,直至天明前的所见所闻。“晓角分残漏”从听觉角度出发,破晓时分,号角声响起,打破了长夜的寂静,也宣告着更鼓声即将停歇。“分”字精妙地通过听觉上的差异,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划分,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在梦断之后,一直清醒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更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份彻夜难眠的煎熬,将他的思乡之苦体现得淋漓尽致。“孤灯落碎花”则从视觉角度着笔,昏暗的油灯下,诗人静静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灯,看着灯花不断地掉落、破碎。“孤”字既描绘出环境的冷清与寂寥,也深刻反映出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孤独与落寞。这一联通过“闻”与“见”的巧妙结合,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含蓄地融入残夜的景象之中,不着痕迹却又情真意切,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诗人自陈已追随骠骑将军长达两年之久,在这两年间,为了征战或公务,奔波于天涯各地,历经艰辛。“二年”明确了漂泊时间的漫长,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的日积月累;“辛苦”二字看似简单,却道尽了旅途的艰难与生活的不易;“天涯”再次强调离家之远,与开篇的“万里赊”相呼应,形成情感上的闭环。这一联不仅解释了前文诗人孤寂心境的根源,更将个人的思乡之愁与戍边的生涯紧密相连,使诗歌的情感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平实的叙述中,流露出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也使得整首诗的思乡主题得到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展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以细腻笔触与含蓄意象,将游子除夕夜的思乡愁绪层层铺展,尽显含蓄隽永之美。全篇围绕守岁不眠的时间线索,通过时空交织的叙事,将主人公羁旅天涯的孤寂心境融入寒夜雪景、残梦孤灯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是怀乡诗中的上乘之作。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

下一篇:唐·杜甫《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