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孤雁关外发":你难道没有看见那孤独的大雁从关外飞来,
# 发:出发。发自。,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指长城各关口以外地区。,孤雁:孤单的一只鸿雁。,君不见:君子您看不见。
"酸嘶度杨越":一路上悲声嘶鸣着飞越扬州和越地。
# 杨越:也称扬粤,扬州和吴越地区。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杨:一作扬。,度:度过。,酸嘶:心酸地嘶鸣。哀鸣。
"空城客子心肠断":空荡的城中漂泊的游子肝肠寸断,
# 断:断裂。中断。,心肠:心脏与肝肠。喻心绪感情。犹心事。指心中所思虑的事。,客子:客居的男子。客居的游子。,空城:空虚城镇(的)。无人居住的城池。指空无一人的边城。
"幽闺思妇气欲绝":深闺中的思妇也悲痛得快要窒息。
# 绝:断绝。终止。,欲:将要。,气:气息。,思妇:思念中的怨妇。,幽闺:幽暗的闺房。
"凝霜夜下拂罗衣":夜晚凝结的霜花轻轻拂过游子的罗衣,
# 罗衣:轻软有稀孔丝织品制作的衣衫。丝织的衣衫。,拂:掸去;甩动;抖。,夜下:夜晚下落或降下。,凝霜:凝固的寒霜。
"浮云中断开明月":浮云散开后露出了皎洁的明月。
# 明月:明亮的月光。,开:开启。使显露出来。,中断:中断(遮掩)。,浮云:飘浮的乌云。
"夜夜遥遥徒相思":每个夜晚都只能徒劳地思念远方的亲人,
# 相思:互相思念,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徒:徒然。,遥遥:遥远遥远地。指距离很远;时间久远。长期地。,夜夜:每夜。
"年年望望情不歇":每一年都怀着思念之情却无法停止。
# 情不歇:情意不歇止。,望望:盼望期望。急切盼望貌。瞻望貌;依恋貌。,年年:每年。
"寄我匣中青铜镜":把匣子中的青铜镜寄给你,
# 青铜镜: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匣中:梳妆匣中的。,寄我:邮寄我的。
"情人为君除白发":希望有人能为你除去头上的白发。
# 除:剔除。除去。,为君:给夫君。君:一作我。
"行路难":行路是多么艰难啊,
"行路难":行路是多么艰难啊,
"夜闻南城汉使度":夜晚听到南城的汉使经过,
# 度:度过。路过。,汉使:汉朝的使臣。汉朝的信使。,南城:南方的某城。虚指南朝的城邑。有说南城指东海郡南武县。西汉时为南城侯国,后为县,属东海郡,遗址在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东汉属泰山郡。晋改南城县为南武城县。刘宋改南武城县复名南城县,属泰山郡。,夜闻:夜晚听闻。夜晚听到。
"使我流泪忆长安":让我不禁流泪思念起长安!
# 长安:长安城。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忆:回忆思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游子思妇题材诗。全诗以孤雁起兴,将客子比作离群孤雁,描绘其因关山阻隔长年难归、夜夜望月思归的怅惘;又以“行路难”叠句发出悲叹,借“长安”代指故乡,通过“汉使经过”的情境,勾连客子对故土的绵绵相思。诗中融羁旅之愁与相思之情于一体,以哀婉凄凉的笔调,展现传统题材中游子思妇的深情苦恋,艺术手法纯熟,情感真切动人。
2. 分段赏析
《行路难》全诗以精巧的结构布局,构建起三个层次分明的情感篇章。开篇四句作为首章,以秋夜雁声为纽带,双线交织描绘游子与思妇的相思图景。诗人借孤雁哀鸣起兴,巧妙化用曹丕《杂诗》的意境,而曹氏之作又脱胎于《古诗十九首》。“君不见”的起笔遵循乐府题惯例,孤雁自“关外”远飞“扬越”的意象,点明深秋时令。“孤雁”“酸嘶”等词,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将游子的断肠之痛与思妇的气绝之悲,通过雁声串联,形成共鸣。中间第五至十句为第二层,聚焦思妇的相思之苦。诗人摒弃直白抒情,转而通过细腻的场景与动作刻画情感:思妇因思念难眠,深夜于庭院徘徊,拂去罗衣霜华却无意归寝;仰望夜空时,忽见云开月现,团圆之月反而勾起她经年累月的相思。“夜夜遥遥徒相思”“望望”等词句,将思妇望眼欲穿的痴情展露无遗。“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两句尤为精妙,闲置的铜镜、代除白发的嘱托,未言悲而悲意自显,细腻展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贴与牵挂。诗的末四句构成第三层,着力刻画游子的羁旅愁思。“行路难,行路难”的叠唱如悲怆的叹息,以乐府点题手法强化情感张力。“夜闻汉使度”暗示游子流落异乡,听闻故国使者经过,顿时涌起对“长安”的深切思念。这一收尾不仅呼应思妇的相思,更与开篇的“肠断”“气绝”相扣,使整首诗在结构与情感上达成高度统一,尽显游子思妇两地相思、共盼归期的真挚情怀。
# “孤雁”状孤独,“关外”言荒远,“酸嘶”写悲痛,哀伤楚苦之意反复迭出,笼罩全篇。“孤雁”又兼言客子和思妇,一喻双指。诗里出现了两个抒情主体“我”,“寄我匣中青铜镜”,言发自幽闺;“使我流泪忆长安”,流泪人身在关外。两地相思,犹如对唱。
不详复旦大学教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
# 此首就题成咏,一唱三叹,从征夫、思妇双方交错用笔,写其肠断气绝,相思相望之情。全诗宛转流畅,羌无故实,开后世借咏汉事,取喻当时之风,是齐梁间七言体不可多得的清隽之作。
不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廖承良等《名诗逸赏》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下一篇:唐·杜甫《赠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