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xiān
nóng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2
cǎi
cǎi
liú
shuǐ
péng
péng
yuǎn
chūn
yǎo
tiǎo
shēn
shí
jiàn
měi
rén
táo
mǎn
shù
fēng
shuǐ
bīn
liǔ
yīn
liú
yīng
lín
chéng
zhī
wǎng
shí
zhī
zhēn
jiāng
jìn
wéi
xīn

译文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在幽静的山谷里,常常能见到美丽的女子。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风和日丽,水滨风光迷人。柳荫掩映,小路弯弯,黄莺啼鸣,仿佛比邻而居。越是追寻自然之美深入其中,对其认识就越发真切。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逐句剖析

"采采流水":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

# 采采流水:流水盛足的样子。采采,盛足的样子。

"蓬蓬远春":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 蓬蓬远春:草木繁盛之广阔春景。蓬蓬,繁盛貌。远,广远。

"窈窕深谷":在幽静的山谷里,

# 窈窕深谷:有神山谷。窈窕,深邃幽静。深谷:本作“幽谷”。

"时见美人":常常能见到美丽的女子。

"碧桃满树":碧桃的花满树争艳,

"风日水滨":风和日丽,水滨风光迷人。

# 水滨:水边,近水的地方。

"柳阴路曲":柳荫掩映,小路弯弯,

"流莺比邻":黄莺啼鸣,仿佛比邻而居。

# 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乘之愈往":越是追寻自然之美深入其中,

"识之愈真":对其认识就越发真切。

# 识之愈真:谓纤妙境将会认识品味得更为真切。识,说秉笔事状,将更加形神逼真。

"如将不尽":适时探究,永不停步,

# 如将不尽:意谓领略不尽,境界深远,幽情无穷。将,古籍意义及其用法非常广泛灵活,且有抽象用法,有率领、指挥,暗含使用、熟悉认识这样的意思。

"与古为新":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 与古为新:古往今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创新,各见新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品二十四则·纤秾》为唐代司空图所作的四言诗。前八句绘景,以“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诗句勾勒出流动的清泉、蓬勃的春光、幽静的深谷、满树的碧桃、柳阴下啼鸣的流莺等画面,展现出春意盎然、优美细腻的自然景致。后四句抒情表意,诗人深入体验自然,感悟到在对美景的探寻中,对世界的认知愈发真切,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以及对诗歌创作中汲取自然灵感、推陈出新的深刻见解。写作手法善用白描,简洁勾勒出自然美景,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将对自然的热爱与创作感悟融入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全诗描绘流水潺潺、远春蓬勃、深谷窈窕、碧桃满树、柳阴路曲、流莺相伴等春日美景,营造出清新柔美的氛围,诗人于赏景过程中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以及在感受自然中对诗歌创作的深刻体会,即不断探索自然能获得新的灵感,使创作如自然般生生不息。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碧桃满树,风日水滨”,“采采流水”描绘近处潺潺流动的溪水,是近景;“蓬蓬远春”则展现远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为远景。一近一远,将画面的层次感拉开。“碧桃满树”刻画近处水滨边满树的碧桃,是近景描写;“风日水滨”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在水边阳光和风煦的开阔场景,是远景。通过远近结合,既细腻呈现出眼前景物的精致美好,又展现出广阔的春日图景,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深远。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这八句以物取象,描绘出一系列优美景致来阐释纤秾风格。从写景层次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勾勒远景,潺潺流水、蓬勃春意,展现出开阔而充满生机的画面,给人以悠远、朦胧之美;“窈窕深谷,时见美人”为中景,幽深山谷中偶尔出现的美人,增添了神秘与婉约之感;“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是近景,满树碧桃在水边阳光照耀下,色彩艳丽、秾丽动人;“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似特写镜头,柳荫下曲折小路旁,流莺啼鸣,营造出细腻、清幽的氛围。在语言运用上,用词精妙,如“采采”“蓬蓬”等叠词,增强了韵律感与画面感。从表达技巧讲,借景抒情,借这些优美景致传达出纤秾风格所追求的情志真切、文辞细致、神态自然的特点。这些景象并非孤立,而是层层递进,多方面渲染纤秾风格,使其内涵不断深化。不必生硬将“纤”“秾”拆分对应某句,它们共同构建起纤秾这一整体文学风格的意象群。后四句“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此四句以理论证,阐述纤秾风格的重要性与文学发展意义。“乘之愈往,识之愈真”,意为创作者若能顺着纤秾风格的路径深入创作,就会对其理解愈发深刻,作品也更能真切感人。它强调了纤秾风格在创作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创作者追求这种风格以提升作品感染力。“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则从文学发展角度指出,坚持纤秾风格,进行细密描写,就有超越古人、推陈出新的可能。

4. 作品点评

《诗品二十四则·纤秾》在文学理论领域颇具价值。“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点明依循纤秾风格创作,可使作品更真切动人。“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则从文学发展视角,揭示坚持纤秾、细密描绘有望超越古人、实现创新。司空图此文学发展观极具进步性,契合文学创作描写渐趋细密以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历史走向,为后世文学创作与风格探索提供了重要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野老歌》

下一篇:唐·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