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2
lǎo
nóng
jiā
pín
zài
shān
zhù
gēng
zhòng
shān
tián
sān
miáo
shū
shuì
duō
shí
shū
guān
cāng
huà
wéi
suì
chú
bàng
kōng
shì
ér
dēng
shān
shōu
xiàng
shí
西
jiāng
zhū
bǎi
chuán
zhōng
yǎng
quǎn
cháng
shí
ròu

译文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逐句剖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老翁家贫住在山中,

# 农:一作“翁”。

"耕种山田三四亩":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

"苗疏税多不得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输入官仓化为土":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 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岁暮锄犁傍空室":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

"呼儿登山收橡实":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 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西江贾客珠百斛":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

# 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贾客:商人。,西江:今江西九江一带,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是商业繁盛的地方。

"船中养犬长食肉":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老歌》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刻画了一位老农在繁重赋税的压迫下,只能靠采集橡实勉强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同时将农民的困苦与富商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照,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沉郁厚重,借助对比手法,无情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行径,真实呈现出中唐时期底层民众的生存惨状与社会矛盾的本质。其以白描式的叙事与强烈的反差对比,赋予作品深刻的批判力度与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野老歌》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张籍作为新乐府运动的核心成员之一,其创作秉持“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的理念。此诗正是新乐府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以乐府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中唐农民的生存困境为题材。诗中描绘一位老农在繁重赋税的压迫下,不得不靠采集橡实充饥的艰辛生活,甚至陷入“人不如犬”的悲惨境地——其生存状态竟不及西江富商所养的犬类。诗人通过这一尖锐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与社会现实的荒诞性。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运用两次对比深化主题。前四句以“苗疏税多”的辛劳耕种与“输入官仓化为土”的官家暴殄形成隐性对比,将老农的生存困境与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暗藏于事实陈述中;后两句则以“呼儿登山收橡实”的赤贫图景与“船中养犬长食肉”的奢靡场景形成显性对比,通过“人不如犬”的尖锐反差,直戳社会分配不公的痛点。一隐一显的对比层层递进,既在结构上形成张力,又让阶级矛盾在具象化的场景碰撞中更具冲击力。白描:全诗以质朴语言直陈事实,如“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不加修饰地勾勒老农的居住环境、劳作状态与生存窘境,通过“空室”“橡实”等细节的简笔勾勒,让封建剥削下农民的赤贫生活跃然纸上。这种不事雕琢的叙事方式,以原生态的生活图景增强了诗作的现实穿透力,使残酷的社会现实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仅八句,篇幅短小,却多次变换韵脚。从诗意来看,可依据韵脚的转换将其分为三层。诗的前四句直接切入主题,讲述山农整年辛苦劳作却难以维持生计的状况。“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中,“山”字两次出现,特意突出这是一位山农。山地土壤贫瘠,即便耕种“三四亩”,收成也十分有限。身处深山为农,本就有因贫困想要逃避租税的想法,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动荡不安,财政匮乏,封建剥削无处不在。“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苗疏”体现出收成稀少,收成少却赋税繁重,这必然导致劳动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现象。若仅写到粮食“输入官仓”这一常见事实,诗歌的深度还不够,“化为土”三字的运用,才真正展现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老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让土地产出粮食;另一方面是官家不劳而获,还轻易地将粮食“化为土”,这实际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表现出老农被剥夺的痛苦,还体现出他目睹自己的心血被践踏的痛心。诗句虽只是陈述事实,语言极为平实,读起来却令人深感沉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血泪。五、六句描述老农为了生计,不得不去采摘野果充饥,依旧是直接陈述事实:“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但这一事实引人深思:辛苦劳作一年,最终得到的却是“空室”,一无所有,让人难以过冬。冬季农闲时,辛苦一年的农具可以靠墙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却无法休息。粮食难以收获,只能“收橡实”。“呼儿登山”四字还暗示出老农年老体弱,不得不让儿子一起出动,上山采摘野果。橡实是橡树的果实,形状像栗子,可以用来充饥。写“呼儿登山收橡实”,富有山居生活的气息,让人联想到杜甫“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深谷里”的名句,没有亲身的生活体验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难以写出这样的诗句的。老农的事情还未叙述完,结尾两句却转而提到“西江贾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形成西江,也称上江。“西江贾客”指的是在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所以诗中提到“珠百斛”。这个地方的人和事与山农看似毫无关联,诗中也没有过渡的语言来连接,跳跃性很强。然而,一边是老小农人登山采摘野果,生活极度贫困;另一边是“船中养犬长食肉”,生活极度奢靡,这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人活得不如狗,揭示出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养在船中的狗与猎犬、家犬不同,它们终日饱食,无所事事,这个形象本身也能引发人们深刻的联想。作者在《估客乐》一诗结尾“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手法与此相似,但其中含有议论抒情的成分,而此诗连这样的文字都没有,因此显得更加含蓄。

4. 作品点评

全诗看似仅以事实铺陈,未作过多引申,如同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与“卒章显其志”的传统写法大相径庭,读来却余味深长,诗人的批判立场与现实指向十分鲜明,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堪称深刻。其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形象化的对比手法上。诗中两次对比各有侧重,前者含蓄暗藏,后者直白显豁,手法富于变化。特意选取一位老者作为描写对象,既凸显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与世道的荒谬性,也让主题更具普遍典型意义。全诗篇幅简短却多次换韵,给人以流转灵动之感;语言质朴浅近,又隐约可见白居易诗歌“平易近人”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乐府篇法,张籍为第一,王建近体次之;长吉虚妄,不必效;岑参有气,惜语硬,又次之。张、王最古。……要诀在于反本题结,如《山农词》,结却用“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多食肉”是也。

元范梈《木天禁语》

# 语有经国隐忧(“西江贾客”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文昌乐府,就事直赋,意尽而止,绝不于题外立论。如《野老》之哀农,《别离》之感戍,《泗水》之趋利,《樵客》之崇实,《雀飞》之避祸,《乌栖》之微讽,《短歌》之忧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语不奥古,实是汉魏乐府正裔。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诗以清远为佳,不以苦刻为贵,固矣。然情到真处,事到实处,音不得不哀,调不得不苦者。说者谓文昌、仲初乐府,瘖哑逼侧,每到悲惋,一如儿啼女哭,所为真际虽多,雅道尽丧,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灵不容磨灭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读二家者也。《诗镜》云:“七古欲语语生情,自张、王始为此体,盛唐人只写得大意”,得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瀚《蒙求》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纤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