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病卧东都":因病告假卧病在洛阳,
"羸然一老夫":瘦弱如柴好似一老翁。
"孤单同伯道":孤单如同邓攸无子嗣,
"迟暮过商瞿":迟暮之年赛过商瞿晚年。
# 商瞿:孔子弟子,年四十方有子。
"岂料鬓成雪":怎料白发已覆双鬓时,
"方看掌弄珠":方见掌中明珠弄于掌。
"已衰宁望有":衰朽之年不敢再奢望,
"虽晚亦胜无":虽得幼子终胜无子空。
"兰入前春梦":幽兰入我前春梦境里,
"桑悬昨日弧":桑枝悬着昨日弓箭弧。
"里闾多庆贺":乡里乡亲皆来庆贺事,
"亲戚共欢娱":亲朋好友共聚同欢愉。
"腻剃新胎发":轻剃婴孩新生胎发软,
"香绷小绣襦":锦绣襁褓裹住小身躯。
# 绷:即襁保,此用如动词。
"玉芽开手爪":玉色嫩芽初展手爪形,
"酥颗点肌肤":酥润肌肤点缀珍珠粒。
"弓冶将传汝":家传技艺必将传于汝,
"琴书勿坠吾":琴书典籍切莫弃我书。
"未能知寿夭":未卜孩儿寿命短或长,
"何暇虑贤愚":何须忧虑贤能或愚钝。
"乳气初离壳":婴孩气息刚离母体壳,
"啼声渐变雏":啼哭声渐似雏鸟初鸣。
"何时能反哺":何时才能反哺报亲恩,
# 反哺:相传慈乌头白,反哺其母。
"供养白头乌":供养我这白发如乌鸦。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两句是诗人对自身状态的描述。诗人称自己因病辞官,在东都洛阳卧病休养,此时已成为一个瘦弱衰老的老人。“谢病”点明了自己的处境是因病离职,“羸然”生动地描绘出自己身体瘦弱的模样,“老夫”则强调了自己的年龄已高,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两句,诗人用典来表达自己的孤单与遗憾。“伯道”即邓伯道,他一生没有儿子,这里诗人以邓伯道自比,说自己曾经也如他一样孤单无后;“商瞿”到四十岁还没有儿子,诗人说自己已过了商瞿的年纪,暗示自己曾经也以为会没有子嗣,表现出一种迟暮之年对没有后代的感慨与遗憾。“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两句,写诗人没想到自己头发已白如雪时,才得以有了孩子(“掌弄珠”表示有了儿子)。“岂料”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与前文的遗憾形成对比,为后文的喜悦做铺垫,“鬓成雪”强调了自己的年老,“掌弄珠”则点明了得到儿子的事实。“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两句,进一步表达诗人的心情。诗人觉得自己已经衰老,本不敢奢望还能有孩子,现在虽然来得晚了些,但总比没有要好。这两句诗朴实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得到孩子的欣慰之情,虽然年老,但有了孩子还是让他感到满足。“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弧”两句,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兰入前春梦”化用郑文公妾梦兰而生穆公的典故,暗示自己有了儿子是上天的恩赐;“桑悬昨日弧”,古代风俗,生男孩时在门左挂弓,这里说昨天挂弓,表明自己刚得子,通过这些描写,增添了得子这件事的美好寓意和喜庆氛围。“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两句,描写了邻里和亲戚得知诗人得子后的反应。邻里纷纷前来庆贺,亲戚们也一起欢乐,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得子这件事的喜庆,也表现出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的喜悦和温暖。“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两句,细腻地描绘了孩子的情况。“腻剃新胎发”写为孩子剃下柔腻的胎发,“香绷小绣襦”写用散发着香气的布包裹着穿着小绣衣的孩子,通过对孩子胎发和穿着的描写,表现出孩子的娇嫩可爱,也透露出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孩子的外貌。把孩子的手爪比作玉芽,形容其小巧洁白,把孩子的肌肤比作点缀着酥粒,表现出肌肤的嫩滑可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孩子的娇态,体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与赞美。“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两句,是诗人对孩子的期望。“弓冶”指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技艺或事业传承给孩子;“琴书”代表文化和学识,诗人希望孩子不要丢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学识修养,表达了诗人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两句,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态。诗人觉得孩子的寿命长短难以预知,现在也无暇去考虑孩子将来是贤能还是愚笨,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最本真的关爱,无论孩子未来如何,当下只要孩子健康就好,也反映出诗人对孩子的宽容和豁达的态度。“乳气初离壳,啼声渐变雏”两句,运用比喻,把孩子比作刚破壳的幼雏。“乳气初离壳”说孩子带着奶香,如同刚从壳中出来的幼雏,“啼声渐变雏”写孩子的啼哭声也逐渐有了雏鸟的感觉,形象地描绘出孩子幼小稚嫩的状态,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孩子的怜惜之情。“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两句,诗人以“白头乌”自比,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像乌鸦反哺一样,对自己尽孝。“何时”表达了诗人对孩子成长和将来尽孝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亲子之情的渴望,也反映了传统的孝道观念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 元、白皆苦无子,乐天晚得此子,后亦夭也。诗人穷相,形容无所不至,晚乃所以妨此子欤?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查慎行:“腻剃”以下四联,熨贴细腻。纪昀:起八句极老健。白诗最患敷衍,惟此为生平得意诗,故不嫌于细写,所谓言各有当也。若论诗法,则驾以“腻剃”二句接“虽晚”二句,以“何时”二句接“腻剃”二句足矣。“乳气”、“啼声”二句俱不佳。许印芳;学者于此当知诗文总贵简练,不尚繁溽。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写小儿初生,端详入细。一结喜报,不觉虑其将来。软语心酸,逼真老人情景,此种自让香山独步。
清乾隆《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