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连天碧":芳香的青草呈现出碧绿的颜色,一直延伸与天边相连。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写作手法
象征:以"芳草"为核心意象,既实写春草连天的郊野景象(北宋汴京郊外多植苜蓿、艾草,见《东京梦华录》),更暗喻《楚辞》"春草生兮萋萋"的离别愁绪。"碧"字特选鲜嫩草色(区别于枯黄的秋草),暗含《珠玉词》常见的"青春易逝"主题——据《石林诗话》载,晏殊常以芳草喻年华,如"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此句"碧连天"的视觉绵延,既是空间上的送别场景(长亭外芳草接天),更是时间上的相思延续(春草年复一年,离人归期渺茫),一草兼摄时空,实现"语短意长"的婉约特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芳草碧连"是初春的蓬勃,以乐景写哀情(吴乔《围炉诗话》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更显离别之痛。"碧"字的视觉冲击力,使无形愁绪具象为可触的色彩,属晏词"语淡而味终不薄"。
2. 分段赏析
“芳草碧连天”这一句虽仅五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芳草”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离别与思念的象征符号,晏殊在此沿用了这一传统意象。从植物学角度看,北宋时期,郊野常见的艾草、车前草等均为芳草范畴,而诗人笔下的“芳草”,并非单纯指某一种草,而是以其泛指郊野繁茂的草类,营造出一种广阔、蓬勃的氛围。“碧”字精准地描绘出草色的鲜嫩葱茏,它不仅展现了春天草木的生机,还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在北宋绘画理论《林泉高致》中提到,画家描绘春景时注重色彩的鲜妍,“碧”字正符合这种对春天色彩的审美追求。同时,这一色彩也暗含着青春与美好的寓意,与词中可能隐藏的离别情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加深了情感的张力。“连天”二字极具画面感与动态感。从空间维度上,它将芳草从眼前延伸至遥远的天际,勾勒出一幅无边无际的草海画面,让人感受到空间的辽阔。从动态角度理解,仿佛随着诗人的目光,那片芳草在不断地向远方延展,而这一过程也暗示着离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这种写法与晏殊另一首词《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着相似的意境,都是通过对空间的无限拓展,来表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深切思念与牵挂。此句虽短,却凭借着巧妙的意象组合与用词,生动地传达出了离别的愁绪与不舍,尽显晏殊词婉约细腻、含蓄蕴藉的风格特点。
下一篇:宋·范成大《百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