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匆匆不偶然":我们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
"二年遍历楚山川":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们捉弄的。
# 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但将痛饮酬风月":让我们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
# 风月:指美好景色。
"莫放离歌入管弦":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 管弦:泛指乐器。,莫放:莫唱,莫奏。
"萦绿带":看这绿水的江河,像带子萦回弯曲,
# 绿带:水生带状绿色荇藻类植物。,萦:围绕。
"点青钱":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
# 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
"东湖春水碧连天":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
# 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明朝放我东归去":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东归去了,
"后夜相思月满船":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 后夜相思月满船:宋张孝祥《鹧鸪天·荆州别同官》:“今宵拚醉花迷坐,後夜相思月满川。”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介绍了辛弃疾频繁调动的经历,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及东湖春水的明媚景色,体现了诗人对宦海浮沉的无奈与对友情的珍视,营造了一种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效果,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而愤懑、因离别而伤感,却又在痛饮风月中寻求慰藉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描绘东湖春日美景,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时的惆怅。同时,“后夜相思月满船”通过想象别后满船月光的情景,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乐景衬哀情:“但将痛饮酬风月”描绘了词人与友人共赏美景、畅饮风月的欢愉场景,展现了短暂的愉悦与豪情。然而,这种欢愉的背后却隐藏着词人对频繁调任的不满(“聚散匆匆不偶然”)以及对离别的不舍(“莫放离歌入管弦”)。拟人:“萦绿带,点青钱”赋予流水与荷叶以灵动之感,仿佛它们在主动展示自己的美。直抒胸臆:“聚散匆匆不偶然”“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等句,直接表达对聚散的看法和面对离别的态度,展现出内心的感慨与不舍。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借聚散之事抒发感慨,表面直白实则含蓄,道出了词人对频繁调任的不满与牢骚。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短短两年间,辛弃疾先后被调动四次,奔波于江西、湖北等地,疲于奔命,无法有所作为。对此,他以“二年遍历楚山川”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经历。频繁调任的原因虽未明说,但以“不偶然”点出其中隐情,耐人寻味。“不偶然”即意味着必然,词人已深刻体会到自己被频繁调动的必然性。回想过去,他不能不想到,当年自己率众南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他的武装,将其部下万余义军当作流民分散安置;此后,他也一直未能担任军事要职,只能辗转于地方官任上,甚至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定和施展抱负。想到这些,他深感南宋统治者对自己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归顺者的防备与猜忌,心中充满痛苦与愤懑。他曾自称为“江南游子”,叹息只能醉吟风月,借酒消愁,皆因此而起。因此,“不偶然”三字,蕴含了无尽的悲愤。接着两句,笔锋一转,写到饯别的宴会,词人表示只愿与友人共赏美景、畅饮风月,而不愿让离别的歌声加深愁绪。这在章法上紧扣主题,而细品其意,仍透露出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无奈,意脉似断实连。下片起句,承接上文的“酬风月”,描绘饯别之地东湖的美景,实则表达对豫章的深深眷恋。“绿带”“青钱”分别形容流水与荷叶,笔触生动,情趣盎然;“萦”字与“点”字,既赋予景物以灵动,又显得自然流畅。“春水碧连天”以夸张手法,展现了词人对此处风光的无比喜爱。结尾两句,想象别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一句,写景不隔,抒情浓郁,堪称妙手偶得的佳句。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虽篇幅短小,却巧妙地将身世之感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同时以景物作为烘托,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匠心。开篇借聚散之事抒发感慨,表面直白却内含深意,道出了词人对频繁调任的不满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