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chén
hún
zhāo
biān
xiǎng
fēng
biāo
fáng
shì
xián
kuò
yǒu
rén
wèi
liáo

译文

孟子已逝去,他的魂魄无法招回,一读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便想象到他的风度品格。即便整个世界都嫌弃孟子思想迂腐不切实际又何妨,正是因为有孟子这样的人,能慰藉我内心的寂寥。

逐句剖析

"沉魄浮魂不可招":孟子已逝去,他的魂魄无法招回,

#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招:招魂。,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

"遗编一读想风标":一读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便想象到他的风度品格。

# 风标:风度,品格。,遗编:指《孟子》一书。

"何妨举世嫌迂阔":即便整个世界都嫌弃孟子思想迂腐不切实际又何妨,

#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举世:世上所有的人。

"故有斯人慰寂寥":正是因为有孟子这样的人,能慰藉我内心的寂寥。

# 寂寥:寂寞。,斯人:此人,指孟子。,故:固,毕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子》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七言绝句,属咏史诗。诗中针对孟子展开,首句叹孟子已逝,其魂魄难招,次句言读其著作能想象他的风度。后两句表达即便世人嫌孟子思想迂阔,他的存在与思想仍能慰藉诗人内心寂寥,体现诗人对孟子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世俗看法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获任参知政事,同时兼任三司条例使,就此开启了推行新法的征程。他推行新法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然而,事与愿违,新法遭遇了来自各方的巨大阻力。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势力,纷纷站出来强烈反对。在这般艰难的处境下,王安石借助对同样被世人视作“迂腐不切实际”的孟子的咏叹来抒发志向,从孟子身上汲取力量,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慰藉与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开篇感慨孟子已逝去,他的魂魄难以招回,但通过阅读孟子留下的著作,仿佛能想象到孟子的风度品格。尽管整个世界可能都嫌弃孟子的思想迂腐不切实际,然而正是因为有孟子这样的人及其思想,才能够慰藉诗人内心的寂寥。表达了诗人对孟子的高度敬仰,对孟子思想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不能理解孟子思想的遗憾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直接表明即便世人都认为孟子思想迂阔,诗人仍觉得孟子及其思想能慰藉自己,直接表达对孟子的推崇及对世俗看法的态度。烘托:以“举世嫌迂阔”烘托孟子思想的独特与不被当时世人接受,突出诗人对孟子思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孟子的敬仰之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诗人先感叹孟子已离世,其魂魄无法招回,充满了对孟子逝去的惋惜之情。接着说通过阅读孟子遗留下来的著作,能够想象孟子的风度、品格,展现出诗人对孟子的追思与敬仰,为下文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看法做铺垫。后两句:“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诗人笔锋一转,指出即便整个世间的人都嫌弃孟子的思想迂腐、不切实际,但诗人自己却认为正是有孟子这样的人,他的思想和精神能够慰藉自己内心的寂寥。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观点的不认同,坚定地肯定孟子思想的价值,体现出诗人的独特见解与对孟子的高度推崇。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史遣怀之作。诗中,王安石对古代杰出思想家孟子的文章以及他的为人给予了极高赞誉,甚至将这位生活在千余年前的古人引为精神上的知音。在创作时,诗人把自身真挚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对往昔的追思之中,借缅怀古人来激励自己。整首诗虽直接袒露内心想法,却在谋篇布局上呈现出回环往复、波澜起伏的美感,充分彰显了王安石咏史绝句独特的风格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半山咏孟子诗云:“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此欲尚友孟子也。次首咏商鞅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令必行。”此又仰思商鞅也。盖其立言则欲学孟子,变法则欲师商鞅。卒之孟子不可学而专师商鞅焉。其用人则对伊川曰:“使小人变法,使君子守之,卒之君子尽逐斥,而小人纯用焉。”生于其心,害于其政有如此。孟子之沉魄浮魂(半山诗语)当笑于九原矣。

明杨慎《升庵集》

# 强项坚执,牢不可破。然细味其语意,亦有孟子所云“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寥”之意。故尝云:“何妨举世嫌迂阔,自有斯人慰寂寥。”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荆公绝句,饶有孤怀远韵。如《读孟子》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近代陈曾寿《读广雅堂诗随笔》

# 翻驳古来认为孟子的主张“迂阔”的议论,实为寄慨当世之人攻击新法的谬论。议论挟情韵以行,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于对前贤的咏赞中。在异代知音的欣慰中既透出内心的寂寞,也表现出自信与执著。

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

# 变法运动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所以阻力很大,故有“举世嫌迂阔”。然而王安石从孟子推行王道不遗余力,终身寂寥而宣传不辍的事迹中,找到精神的支柱。

现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中国绝句诗史》

# 诗的前两句对孟子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表示了深深的敬仰;后两句则用婉曲的手法说明孟子在当世不被重用,受到他人排挤,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新法遭到时人反对表示深深的不平。“斯人”一词,又将千年古人与自己有机地联络成一体,古“斯人”的寂寥与今“斯人”的寂寥相碰,迸出了心灵撞击的火花。

现代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李之亮《王安石》

#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民本观念是他的主要思想,但他游说四方,其学说终不见用。应该是孟子的学说使王安石认同,而他的遭遇又令王安石感同身受吧,其《孟子》一诗写得情深一往而又风骨嶙峋。

现代诗歌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元洛《诗词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牛渚》

下一篇:宋·苏轼《初别子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