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
# 卉:草的总称。
"一雷惊蛰始":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田家几日闲":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
# 田家:农民。
"耕种从此起":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 耕种:泛指种田的事。
"丁壮俱在野":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
"场圃亦就理":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 场圃: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归来景常晏":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
# 晏:晚。,景:日光。
"饮犊西涧水":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 犊:小牛。
"饥劬不自苦":农夫们挨饿劳作从不叫苦,
# 劬:过分劳苦。
"膏泽且为喜":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的降临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 膏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仓廪无宿储":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
# 宿储:隔夜之粮。,廪:储存谷物的屋舍。
"徭役犹未已":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 徭役: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方惭不耕者":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
# 不耕者:做官的人。,惭:羞愧。
"禄食出闾里":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 闾里:乡里,泛指民间。,禄食:俸禄。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从惊蛰起农民便整日忙碌于农活,却最终家无隔夜粮,且劳役不断的艰辛画面,深刻地体现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人通过通俗易懂的诗句,将田家的劳碌与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因自身不事耕种却食禄乡里而深感惭愧。整首诗笔法朴实自然,毫无渲染夸饰,尽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反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如农民的辛勤劳作与“仓廪无宿储”的贫困生活相对比,突出了农民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将农民生活的艰苦与他们对雨水滋润庄稼的喜悦心情对比,表现出农民的质朴和对生活的无奈;诗人自己“不耕者”却“禄食出闾里”与农民的辛苦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惭愧之情,也批判了不劳而获的社会现象。白描:诗人以平实、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田家生活的场景和农民劳作的画面,如“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不加修饰地描绘出农民从早到晚在田间劳作,傍晚归来还要去饮牛的忙碌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农民的辛勤。直抒胸臆:诗人在诗的结尾“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直接表达了自己作为不从事耕种却享受俸禄的官吏的惭愧之情,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立场和态度,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3. 分段赏析
《观田家》由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全诗围绕田家生活展开,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蕴含作者深切情感。“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诗开篇描绘出一幅春雨初霁、万物复苏的清新画面。“微雨”轻洒,滋润大地,“众卉新”生动展现出雨后百花争艳、草木葱茏的蓬勃生机,传递出诗人目睹春景的欣喜。“一雷惊蛰始”借助民间惊蛰雷鸣、万虫苏醒的传说,自然引出春耕的起始,紧扣诗题“田家”,为后文描写农事活动埋下伏笔。“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此句以反问形式,直截了当地道出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从惊蛰开始,农人们便告别悠闲,开启忙碌的耕种生活,“几日闲”强化了农民劳作时间之长、频率之高,引发读者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同情与关注。“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这四句用白描手法,细致刻画农民忙碌的一天。田间,青壮年全力劳作;家中,场圃也被精心打理。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归家时天色已晚,还得去西涧饮牛。“俱”字强调全体出动,无人轻闲;“就理”体现出农民虽忙碌却条理清晰。此四句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全方位展现农民劳作的忙碌与充实,语言质朴无华,生动呈现出农家生活场景。“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即便整日劳累挨饿,农民也毫无怨言,只要天降甘霖,滋润庄稼,便满心欢喜。这两句将农民勤劳朴实、易于满足的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对生活的简单期望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动容。“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前文描绘农忙,此处笔锋一转,揭示农民悲惨境遇。尽管终年辛勤,家中粮仓却空空如也,还要承受繁重的徭役。朴实的笔墨间,流露出诗人对农民深深的同情,也让读者清晰看到封建社会农民所遭受的残酷压迫,有力地批判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结尾处,诗人以自身感悟作结。想到自己不事农耕,俸禄却来自百姓辛勤劳作,不禁深感惭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而获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身为官食禄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出封建官吏少有的自省精神,升华了诗歌主题。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真实展现田家生活的劳碌与悲惨,深刻揭示社会不公,抒发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的自责,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的语句,细致勾勒出田家终日劳碌奔波的模样。他们一年到头不得闲,从田间到场圃,处处都有忙碌的身影。诗人借这些描述,深切表达出对田家艰辛生活的怜悯。同时,诗人也对自己身为官吏,不事农耕却享受俸禄的状况深感愧疚。整首诗的笔触平实,毫无雕琢痕迹,纯粹以质朴的文字,将田家的困苦以及自身的反思自然地呈现出来。
# 与太祝《田家》仿佛,而各一风气,并臻至极。
明邢昉《唐风定》
# 韦诗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
清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三
# 末二句语含讽讥,结束入神。
近代近代文学家王文濡《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
上一篇:唐·张祜《赠内人》
下一篇:唐·项斯《长安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