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门宫树月痕过":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
# 禁门:宫门。
"媚眼唯看宿燕窠":她那明媚动人的双眼,只能无奈地凝视着栖息着燕子的窝巢。
# 窠:窝巢。,宿燕:一作宿鹭。宿鹭:指双栖之鸳鸯。,唯:一作惟。
"斜拔玉钗灯影畔":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
"剔开红焰救飞蛾":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 红焰:指灯芯。,剔:挑。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怨诗。描绘了宫人的寂寞无聊生活,体现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以及自身的凄清境况。通过对宫人在月下、灯畔的动作描写,侧面表达出其孤寂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社会环境描写:“禁门宫树月痕过”通过“禁门宫树”的表述,“禁门”突出宫廷门禁森严,“宫树”暗示宫廷特殊氛围,二者共同构建出宫廷禁地威严、封闭的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及情感抒发奠定压抑基调。
3. 分段赏析
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初看只是一个寻常的写景之句,然而诗人在字词的选用上实则颇费心思。“禁门宫树”,清晰地点明了地点,“禁门”凸显宫门的森严,“宫树”则暗示所处之地乃宫廷,二者相结合,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宫禁重重、深闭幽寂的环境氛围。“月痕过”,明确了时间,将月亮称作“月痕”,给人一种黯淡朦胧的感觉,而“过”字的运用更是意味深长,不仅暗示着即将登场的月下之人已在百无聊赖中长久伫立凝望,还从时光的悄然流逝中,隐隐透露出此人青春虚度的无奈与哀伤。次句“媚眼唯看宿燕窠”,紧承上句所描绘的禁门边月过树梢的景致,引出了地面上仰首观月景的人。这位美貌的少女,拥有明媚动人的双眼,却被宫禁所困,无法看到禁门外的广阔世界。在月光的笼罩下,她专注地看着宿燕的窠巢,而且是“唯看”。这或许是因为在如同牢笼般的宫禁之中,环境单调乏味,实在没有其他值得关注的事物,她只能无奈地将目光投向高高在宫树之上的燕窠;也可能是因为周围众多的景物中,唯有树梢的燕窠充满生机与生活气息,所以才吸引了她的目光。此处,诗人并未深入刻画她“唯看宿燕窠”时的内心活动,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她那充满渴望的双眼,饱含着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的憧憬。诗的最后两句“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转换了场景,将镜头从户外的宫院树梢转向户内的灯光之下,呈现出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特写镜头。“斜拔玉钗灯影畔”,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中女子优美的动作,展现出这位少女的绰约风姿。“剔开红焰救飞蛾”,则说明了“斜拔玉钗”的目的,彰显出少女的善良心地。在此,诗人同样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想法,不过读者可以这样去推测:当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竟不如飞鸟自由;那么当看到飞蛾扑火时,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如飞蛾般可悲,而她剔开火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深切同情,也是自我哀怜的一种体现。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宫怨诗,其意蕴幽微深邃,在艺术创作的构思层面与表现手法运用上,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 慧心仁术。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卷八
上一篇:唐·李煜《捣练子》
下一篇:唐·韦应物《观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