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嫌朝野尽陶陶":屈原厌恶楚国朝野上下一片沉醉享乐的景象,
# 朝野尽陶陶:指楚国末年王室骄奢淫逸濒临亡国的危急局面。陶陶:欢乐的样子。
"不觉官高怨亦高":虽官居高位,心中的怨愤却也愈发高涨。
# 官高:屈原担任三闾大夫,这是一个管理楚国王族的高官。
"憔悴莫酬渔父笑":他面容憔悴,没能回应渔父的劝告,
# 渔父:指屈原在江边和渔父对答的故事。
"浪交千载咏离骚":但《离骚》却流传千年,被人们不断咏唱。
# 离骚:屈原创作的诗集。,浪交:没来由地叫人们。交,教的俗字。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分段赏析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这两句从时代背景与屈原心境入手。“朝野尽陶陶”描绘出楚国末年朝廷内外一片沉醉、享乐的景象,官员们安于现状,毫无忧患意识。“为嫌”表明屈原对这种风气的厌恶与不满,他清醒地看到国家潜在的危机。“不觉官高怨亦高”,尽管屈原官职较高,但他内心的怨愤也随之高涨。这里通过对比,凸显出屈原的清醒与孤独,他身处官场却与周围的享乐氛围格格不入。在表达技巧上,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时代风貌与人物心境;在内容主题上,为后文进一步展现屈原的遭遇与精神做铺垫,揭示出他悲剧命运的根源。“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此两句运用典故。“憔悴莫酬渔父笑”,化用屈原与渔父在江边对话的典故,屈原形容憔悴,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操守,不接受渔父“随波逐流”的建议,“莫酬”体现出他坚守的执着,却也透露出无人理解的无奈。“浪交千载咏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凝聚着他的理想、痛苦与抗争,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吟诵《离骚》,但屈原却难以得到当时社会的理解与回应。“浪交”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屈原的同情与惋惜,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在表达技巧上,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在内容主题上,深化了对屈原高洁情操的赞美,以及对其悲剧命运的叹惋,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上一篇:唐·元稹《独醉》
下一篇:唐·李咸用《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