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五湖游":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
# 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烟波处处愁":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
# 愁:忧愁。
"沉浮千古事":千年以来的历史正如这湖中水浪一样浮浮沉沉,
# 千古事:千年以来的历史。,沉浮:一作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谁与问东流":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 问:关心。
唐代诗人
薛莹(?~?),唐代诗人。文宗时在世。籍贯不详。曾隐居山中。事迹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七。工诗,有《洞庭诗集》1卷,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它描绘了诗人秋日于太湖泛舟的景象,借落日烟波之景,抒发对千古兴亡之事的感慨,表达了世事如流水、名利皆虚无的消极思想,以及超脱名利的心境,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开篇“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借秋日傍晚太湖上落日、烟波之景,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愁绪,将景物染上主观情感色彩,使景与情相互交融,营造出哀伤的氛围。 提取虚实结合的手法反问:“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这句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对千古兴亡之事如流水般消逝的感慨,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思考,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虚实结合:诗中“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是实写,描绘了诗人秋日傍晚在太湖泛舟,所见落日余晖洒于湖面,烟波浩渺的实景,渲染出惆怅氛围。“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则为虚写,由眼前湖景联想到古往今来的兴衰变迁,将思绪拓展至历史长河,这些历史事件并非眼前所见,却借湖水东流这一意象引发感慨,使诗歌既有眼前景致的具体可感,又有对历史思考的深邃悠远。直抒胸臆:“烟波处处愁”这一个“愁”字直截了当地抒发情感,鲜明地点明了诗人内心抑郁的心情。烘托:以“烟波处处”之景,渲染迷茫、萧瑟氛围,烘托诗人内心忧愁。落日、烟波构成凄清画面,为“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的怀古之思、无奈之情做铺垫,借景的朦胧、压抑,凸显心境的惆怅,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实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此句点明时间为秋日傍晚,地点是太湖(五湖)。诗人泛舟湖上,“落日”营造出衰颓氛围,“烟波”增添迷茫之感。一个“愁”字直抒胸臆,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相融合,借景抒情,勾勒出一幅带着哀愁的秋日湖景图,为全诗奠定了忧伤基调。“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浮沉千古事”将思绪从眼前湖景拓展到历史长河,千古兴亡、世事变迁如同湖波起伏,皆成过往。“谁与问东流”以反问强化情感,表达出对历史兴衰的无奈与感慨,诗人仿佛在喟叹,历史洪流滚滚,名利争斗皆成空,无人能真正留住或追问,深化了诗中对世事无常、超脱名利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秋日湖上》作为晚唐五言绝句,颇具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短短四句,情景交融,借秋日太湖之景,抒世事兴亡之慨,以小见大,含蓄蕴藉。“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绘景含情,营造出浓郁的哀愁氛围;“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借古抒怀,反问有力。虽然这首诗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但这首诗好就好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上一篇:唐·李绅《答章孝标》
下一篇:唐·李白《陌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