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桥西小路斜":向西走过澧水小桥,小路渐渐变得曲折,
# 澧水:指唐代澧州城,又叫兰江、佩浦,湖南的四大河流之一,流经澧县、安乡后注入洞庭湖。
"日高犹未到君家":日上三竿,仍未到达友人之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乡村间,门巷如此相似,
"处处春风枳壳花":春风里,枳花处处绽放。
# 壳花:枳树的花。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访友纪游诗。诗中描绘了澧水桥西斜径、村园相似门巷、春风中盛开的枳壳花等景象,展现了寻友途中的急切与因村野相似景致而生的迷惘。通过清幽村园春色的刻画,含蓄表达了对别墅主人恬然自适情怀的赞赏,富有闲野情趣与韵味。
2. 写作手法
心理描写:三、四两句写作者心情由进入村庄时因门巷相似的新奇、迷惘,转为看到枳壳花盛开时的惊叹、赞美,通过所见所感体现心情微妙转换。烘托:以境写人,通过村园门巷相似、枳壳花满村的朴素闲野画面,烘托出友人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虚实相生:实写“澧水桥西小路斜”等句勾勒寻访路径、时间及村舍花开之景;虚写“门巷相似”暗含寻而未遇的焦急,“枳壳花”暗藏对友人居所的向往,且全诗未直接写别墅,以实景留白引发想象。其效果为以实境载虚意,情感含蓄;以虚补实,拓展诗意空间;虚实对比凸显“访幽”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句“澧水桥西小路斜”,以精准的地理标识“澧水桥西”锚定诗题中的“城西”方位,通过“小路斜”的形态勾勒,既省略了诗人出城过桥的动作细节,又以“斜”字暗含乡间路径的曲折蜿蜒,巧妙暗示其行进方向与寻友行程的起始,为全诗铺设了空间展开的基准线。次句“日高犹未到君家”,以时间维度承接空间移动。“日高”二字极具画面感,既直观呈现出晌午时分的光影特征,又通过时间流逝的具象化,折射出诗人自清晨出发后的漫长跋涉;“犹未”二字形成情感递进,将物理距离的未达转化为心理期待的张力,不仅刻画出脚步的急切,更透露出对友人居所的向往与路途未知的微茫焦虑,炼字简省而意蕴深婉。第三句“村园门巷多相似”,视角由郊野路径转入村庄内部,聚焦于寻友的核心矛盾——方位辨识。“多相似”的判断中蕴含着双重意味:既是对村舍布局整齐划一的客观记录,亦暗含初至乡间的陌生者面对重复场景的困惑。诗人以观察者的视角切入,通过这一略带惊叹的感慨,巧妙传递出穿巷走户时的茫然状态,其驻足观望、左右探寻的动态画面跃然纸上,焦虑与迷惘的情绪亦随“多相似”的咏叹自然流露。第四句“处处春风枳壳花”,笔锋陡然转向环境特写,以满村盛开的枳壳花打破寻友不得的凝滞感。“处处”二字铺陈出花事的繁茂,“春风”则赋予画面以动态韵律,二者交织出盎然春意。对于久居城市的诗人而言,这一乡间特有的自然景致既是意外之喜,亦成为情感转换的契机——洁白清香的枳花不仅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冲击消解了寻友的焦灼,更以其素朴野趣引发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叹。句中虽未直接写人,却通过“春风”与“枳花”的互动,暗喻诗人心境由迷惘到陶醉的微妙转折,使全诗在留白中蕴含余韵,将对友人恬然志趣的赞赏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以境写人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城西访友人别墅》未直接刻画友人与别墅,而是通过村野环境中相似的门巷、满村的枳花等元素,勾勒出蕴含朴素闲野情趣的画面,从中可窥见友人及其居所的影子。这种以境写人的手法,将对别墅主人恬然自适高雅情怀的赞赏,含蓄融入自然景致的描绘之中。全诗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摒弃了传统访友诗聚焦抵达后场景或重逢情景的写法,仅至村庄寻访处便收束笔端。但读者从清新优美的村园风光里,已能隐约感知友人的风雅志趣。此种构思清新独特,以留白之笔引发想象,使诗作韵味悠长,耐人咀嚼。
# “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与此后联,俱尽别墅之景,妙妙
唐王右丞《访吕逸》
# 遍地枳棘,准可结交?所以不辞远访也。然极蕴藉。
宋末元初释圆至《笺注唐贤三体诗法》
# 焦兹曰:如画。陆时雍曰:风味自足。王右丞《访吕逸》云:“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与此后联,俱尽别墅之景,妙妙。
元末明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这诗末句咏乡村风物者,宜以闲谈之笔,写天然之景,山花野草,皆可入诗。
清俞陛云
# 其实末句枳壳花云云,其佳处正在于闲笔托意而不露痕迹,物我相融。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下一篇:唐·鱼玄机《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