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独立后溪行":我一会儿在前溪边独自伫立,一会儿又在后溪边缓缓行走,
# 后溪:四川凌云寺。,前溪:通前妻。
"鹭识朱衣自不惊":溪边的鹭鸟熟悉了我这个穿朱衣的人,见我来也不惊慌飞走。
# 朱衣:红衣,这里指代官吏。
"借问人间愁寂意":若问我在这人间的忧愁寂寞之感,
"伯牙弦绝已无声":就如同俞伯牙摔断琴弦后,再也没有那美妙的乐声响起一样。
# 伯牙:俞瑞字伯牙。春秋时、楚国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友情与愁绪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溪边行走,鹭鸟见之不惊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寂之意,以及对知音张元夫的思念之情。借溪边独行、鹭鸟不惊等景象,写出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的前两句“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赋予鹭鸟以人的“识”的能力,生动地表现出鹭鸟对诗人的熟悉,进而烘托出诗人独自行走溪边的孤独寂寥。用典:诗人薛涛自问“借问人间愁寂意”,即询问人间的愁绪孤寂是何种滋味,然后以“伯牙弦绝已无声”作答。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钟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琴音里蕴含的心意。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摔破琴弦,终身不再弹琴。她将自己比作失去知音的俞伯牙,把张元夫视为钟子期一般的知音。通过这一典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因知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愁绪,以及知音离去后的哀伤,让这种情感更具感染力,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从前两句“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的字面来看,仿佛在讲述一只鹭的经历,它于前溪伫立片刻,又往后溪漫步,对身着红衣之人已然见怪不怪。其中“立”“行”“识”“惊”皆为拟人化动词,与之相关的名词似乎也指代人物,由此可探寻其象征意味。以李程与薛涛的关系为线索剖析此诗,可从两个层面展开。从李程角度而言,若在《江月楼》中鸥鹭分别喻指李程与诗人,那么本诗中鹭的单独出现可视为薛涛自喻。“前溪”谐音“前妻”,对李程来说,“前溪”(前妻)或许已成为过去式,而“后溪”(后妻)可看作是诗人自喻,且已“行”(离)去,上半句似在暗示李程当下的感情状况。下半句则意味着,诗人对那些身着“朱衣”的官吏已看透。从薛涛自身来看,若将鹭视为自喻,向好友倾诉心事,内容不会如此简单。“前妻”之意与庾信《乌夜啼》及《荡子赋》中“前溪”的诗意相通,皆寄托相思。“后溪”指四川大佛凌云寺,是个适合修身养性之地,“行”有修行之意,诗人借此向张元夫透露,欲以修行排解相思之苦。所以第一句可理解为:借修行化解相思之痛。最后两句“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表意清晰,即世间的忧愁寂寞、孤独之感,莫过于知音的离去。这首诗虽名为寄给张元夫,但实际上与其说是埋怨责怪李程给张元夫看,不如说是薛涛寄给李程,用以倾诉相思之苦的作品。
4. 作品点评
此诗运用赋比之法,巧妙传达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其间,既有对友人绵延不绝的思念,又蕴含着对友人的深切期许,种种情思,皆融于字里行间。
# 这是一首慰人寂寥之诗,其以“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点明张元夫的孤寂,并表达不尽之意于言外,期能使张元夫振奋,此正可以说薛涛诚挚交友态度及体贴的心思。
高雄师大教授、诗评家苏珊玉《古典诗歌研究汇刊·薛涛及其诗研究》
上一篇:唐·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下一篇:唐·杜甫《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