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阴云锁梦魂":湘江上阴云笼罩,使人心情郁闷,
# 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锁:束缚,封住。
"江边深夜舞刘琨":深夜里徘徊江岸,想起刘琨的远大抱负。
# 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秋风万里芙蓉国":秋风吹动,万里芙蓉花摇曳生姿,
# 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荷花,故有芙蓉国之称。
"暮雨千家薜荔村":暮雨洗尘,千村的薜荔枝苍翠可爱。
# 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乡思不堪悲橘柚":乡思难耐,看见橘柚更令人悲叹,
# 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
"旅游谁肯重王孙":羁旅他乡,如被弃的山野之人无人看重。
# 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旅游:离家旅行在外。
"渔人相见不相问":就是打鱼人和我相见,也不与我说一句话,
"长笛一声归岛门":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 岛门:岛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宿湘江遇雨》是一首描写秋天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湘江秋夜在雨幕笼罩下的景致,深刻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愁绪,尽管情感表达沉痛悲凉,却未陷入消极颓唐的境地。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颔联“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写湘江秋雨之景。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用典:“江边深夜舞刘琨”,据《晋书・祖逖传》记载,西晋末年,刘琨与祖逖为好友,二人同怀报国之志,常“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半夜听到野鸡鸣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坏声音!”于是二人起床舞剑练武)。后以此典形容志士奋发自励、立志报国的决心,亦象征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与挽救危局的迫切愿望。诗人借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渴望振作、志在救国的雄心壮志。
3. 分段赏析
首联“湘上阴云锁梦魂”,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瞬间勾勒出暴雨欲来、风急浪涌、阴云低垂的湘江景象,同时也巧妙地点明因雨滞留、夜泊湘江的境况。“锁”字堪称神来之笔,将诗人困于异乡的无奈与惆怅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此句取景宏大开阔,于无奈之中蕴含着一股豪情,顺势引出“江边深夜舞刘琨”,诗人借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渴望振作、志在救国的雄心壮志。颔联“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转而聚焦湘江秋雨之景。对仗工稳精妙,画面壮美绝伦。秋风裹挟着细雨,诗人极目远眺,湘江两岸,芙蓉绽放,薜荔摇曳,繁花与碧叶交织。“万里”“千家”的修饰,更是拓宽了画面的维度,展现出一幅广袤无垠、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如此壮阔的景致,也让诗人心境随之豁然开朗。颈联是整首诗情感转折的关键节点,自此诗的笔触从对湘江秋雨景色的描摹,巧妙地转入深沉的抒情。“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诗人内心情感的闸门,将其浓烈的思乡之情与生不逢时的悲叹尽情释放。谈及橘树,自古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这一现象背后,是植物对生长环境的严苛要求。橘树扎根南方,得益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方能茁壮成长、结出甘甜果实;一旦被强行移植到北方,水土不服,结出的果实不仅酸涩,形态也发生改变。湖南地处南方,气候宜人,正是橘柚生长的沃土。此刻,恰逢橘柚成熟的季节,放眼湘江两岸,累累硕果挂满枝头,金灿灿的颜色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伫立江畔,目睹橘树在这片土地上适得其所、蓬勃生长,内心涌起无限向往。它们能扎根故土,顺应天时,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展现生命的活力;反观自己,却如无根浮萍,漂泊异乡,身不由己地滞留于此。更令人痛心的是,空有一腔才华抱负,却生不逢时,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再加上浓浓的思乡之情,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诗人心中的凄苦与悲凉愈发深重。在这种极度无奈与悲愤的心境下,诗人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作“旅游谁肯重王孙”的悲怆呼喊。“王孙”一词,最早源于淮南小山的《楚辞·招隐士》,原本指隐居的贤士,后来逐渐也被用来称呼游子。在这首诗中,“王孙”二意并存,诗人巧妙地借其指代自己。他胸怀经世济民之才,怀揣着拯救苍生的远大志向,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漫长的岁月里,他四处奔走,渴望得到赏识与重用,却始终无人问津。只能在漂泊中,独自品尝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苦楚,这份孤独与落寞,又有谁能知晓,谁能体会?尾联以景收尾,“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巧妙化用屈原与渔父的典故。昔日屈原尚有渔父与之交谈,而诗人却连这份理解都不可得,世无知己的悲愤如潮水般奔涌而出,令人唏嘘不已。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妙,字词凝练,对仗严谨工整,行文笔法曲折多变。诗人巧妙地将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借景抒情,使情与景完美交融,不着痕迹。诗歌情感脉络呈现出从雄壮豪迈向悲愤感慨的显著转变,这种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极具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 孤情高响.却生成是中、晚妙律,移上不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琏曰:“午夜晨钟发猛省,最耐咀嚼。”
明末清初周敬、周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飘逸又复完浑。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天然浑成。
清王寿昌《小清华圃诗谈》
上一篇:唐·李益《边思》
下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