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澥声中涨小堤":渤海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终于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
# 渤澥: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第三解为海的别支。
"官家知后海鸥知":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
# 官家:旧指官府,朝廷。
"蓬莱有路教人到":如果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
#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
"应亦年年税紫芝":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
# 紫芝:神话中的仙草,紫色灵芝。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新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刺诗。此诗用夸张和想象的方式反映当时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
2. 写作手法
夸张:开头二句“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这是极度夸张的笔墨,官家可以先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的海鸥发现新的沙洲来表达官府搜刮地皮,无所不至,贪婪成性。想象:“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通过假象如果官家可以到蓬莱仙岛上,那么连神仙也难逃苛捐杂税。进一步突出官府的贪婪无度。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运用了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超乎常理的文学想象却暗含深刻的社会批判——作为海洋生态的见证者,海鸥世代栖息于潮间带,其生物本能本应使其成为海岸变迁的首位觉察者。但在封建官僚体系的语境下,"官家"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欲望已超越自然规律,他们以远超海洋生物的敏锐嗅觉,精准捕捉到新生沙洲带来的赋税机遇。尽管现实中行政效率难以企及生物感知,但这种艺术化的错位恰恰揭示了封建官吏贪得无厌的本质特征。更值得玩味的是,当百姓尚未触及这片新淤之地时,税吏的算盘已然拨响,这种时空错置的讽刺艺术,将统治阶层竭泽而渔的本性暴露无遗。后两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则实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突破。诗人借蓬莱仙岛的神话意象构建双重隐喻:一方面,东海仙山作为超脱尘世的理想国象征,本应远离世俗纷扰;另一方面,"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地理阻隔恰成为检验官府贪欲的试金石。通过假设性推演——即便存在通往仙境的通途,苛捐杂税仍会无孔不入——诗人解构了任何可能存在的世外桃源幻想。这种荒诞逻辑包裹下的现实指向异常清晰:封建官僚机器的掠夺本性已膨胀到无视天地法则的程度,所谓的税收边界不过是贪婪者的想象界限。诗人以浪漫主义笔法完成了对现实政治的终极拷问,在神话与现实的交织中,彰显出嫉恶如仇的精神品格与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 这首诗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是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表达出来的。话说得轻松、平淡,仿佛事情本就如此,毫不足怪。但,这丝毫也不减弱它的艺术力量。相反地,人们倒是从这里感受到一种鄙视讽刺对象丑恶本质的精神力量,分外觉得讽刺的深刻与冷峻。
现代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上一篇: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下一篇:唐·钱起《送僧归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