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朝代:唐作者:孙昌胤浏览量:2
qīng
míng
chūn
chàng
wàng
běi
shān
chuí
suì
huǒ
kāi
xīn
yàn
tóng
huā
zhī
chén
míng
cán
suì
huān
yàn
péng
zhī
lín
jiān
niǎo
qiān
qiáo
bìng

译文

在晚春的清明时节里,惆怅地望着北边的山陲。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芒,桐树旧枝上也长出了新的花朵。我内心沉郁,愧对这新生的草木,也不好意思通知朋友举办欢宴。还比不上树林间的飞鸟,能飞到其他地方,还能整理羽翼。

逐句剖析

"清明暮春里":在晚春的清明时节里,

# 暮春:晚春,即春末,一般指农历三月。,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怅望北山陲":惆怅地望着北边的山陲。

"燧火开新焰":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芒,

# 燧火:钻燧所生的火。

"桐花发故枝":桐树旧枝上也长出了新的花朵。

"沉冥惭岁物":我内心沉郁,愧对这新生的草木,

# 岁物:指草木,因其一岁一枯荣,故得名。,沉冥:低沉冥寂,用来形容心情。

"欢宴阻朋知":也不好意思通知朋友举办欢宴。

"不及林间鸟":还比不上树林间的飞鸟,

"迁乔并羽仪":能飞到其他地方,还能整理羽翼。

# 羽仪:翼翅。也用来比喻居于高位且有才德的人。,迁乔: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有升迁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是唐代诗人孙昌胤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节日为题材的诗。诗的开篇便以“清明暮春里”明确点出时节,同时“怅望北山陲”勾勒出诗人心中萦绕的缕缕愁绪。颔联中“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借火之新燃、桐花之再绽,展现自然界新旧更迭的循环,暗含时光飞逝与生命延续的哲理。颈联“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倾诉着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惭悔,以及因种种阻隔而无法与友人相聚的孤独落寞。尾联以林间鸟儿振翅高飞、结伴迁徙的自由之态收尾,巧妙托物言志,流露出诗人对自在洒脱生活的深切憧憬。全诗文辞清雅,含蓄委婉,借清明时节的风物景致,细腻入微地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定的内心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节日为题材的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变化,体现了诗人在清明时因时光流逝、无法与友人相聚而产生的忧愁、孤独与怅惘之情,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点明时间是清明,处于暮春时节,诗人满怀惆怅地眺望北山边。开篇奠定了全诗惆怅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清明取新火,火焰重新燃起,桐花在旧枝上绽放。通过描写清明的习俗与自然景物,展现出清明时节的特色与生机,同时暗含时光的流转。“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自己隐居落寞,面对岁时景物而惭愧,与朋友的欢宴也因种种原因而受阻。此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遗憾,将个人境遇与情感紧密相连。“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叹息自己还不如林间的鸟儿,能够一同飞向高大的树木,成双成对。以鸟作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辛弘智《赋诗》

下一篇:唐·李商隐《日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