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o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3
shǔ
tiān
sān
yuè
yuán
yún
tóu
wéi
fēi
shēn
táng
rén
shuì
dòng
shēn
xiān
hàn
lián
cháng
jiē
zhòng
mín
jīn
hái
cháng
gòu
shí
dàn
bàn
zhē
bèi
shì
shēng
shòu
jīn
bǎo
ér
rén
jiā
niú
gāo
wéi
kǒng
niú
fàn
yán
tiān
gōng
zuò
mín
liáng
jiǔ
jiān
shuí
zhī
niú

译文

夏季的三个月都没有下雨,只见飞土不见云阴覆盖。厅堂清静原想午睡一会儿,结果稍稍动弹便汗如雨下。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生就靠缝补过的破旧衣服度过,为了养儿活女只能下苦力挣钱。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只害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老天爷生育一个人,历时既久又不容易,谁知还不如牛马有福气。

逐句剖析

"暑天三月元无雨":夏季的三个月都没有下雨,

# 暑天三月:夏季的三个月。

"云头不合惟飞土":只见飞土不见云阴覆盖。

# 合:合拢,指云阴覆盖。

"深堂无人午睡余":厅堂清静原想午睡一会儿,

"欲动身先汗如雨":结果稍稍动弹便汗如雨下。

"忽怜长街负重民":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

"筋骸长彀十石弩":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

# 石: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十石,极言费力之大。,彀:张满弓弩。,骸:骨。

"半衲遮背是生涯":一生就靠缝补过的破旧衣服度过,

# 衲:缝补,这里指缝补过的破衣服。

"以力受金饱儿女":为了养儿活女只能下苦力挣钱。

# 以力受金:犹言下苦力挣钱。

"人家牛马系高木":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

"惟恐牛躯犯炎酷":只害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

# 犯炎酷:指因炎热而受扰或被晒伤。

"天工作民良久艰":老天爷生育一个人,历时既久又不容易,

# 作民:作育人类。,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

"谁知不如牛马福":谁知还不如牛马有福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劳歌》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七言古诗。诗作聚焦出卖苦力的劳工,生动展现其艰难生涯。开篇四句,描绘暑天久旱无雨,云间尘土飞扬,深堂之中都酷热难耐,营造出干旱炽热的环境。中间四句着重刻画“负重民”,他们顶着酷暑在长街奔波,衣衫褴褛,弯腰负重,为养育儿女承受着沉重的劳累。结尾四句,张耒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富人家的牛马能在树荫下避暑,与劳工的艰辛处境相对照,更凸显劳工的悲惨。整首诗取材源于现实,语言质朴平实,以清晰的层次结构,层层递进地表达出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底层劳工的诗。描绘了暑天久旱无雨,环境干旱炽热,深堂之人都挥汗如雨的景象,着重刻画了“负重民”这一群体,他们在酷热天气中,身着破旧衣衫,于长街奔走,弯腰背负着重物,为了养活儿女承受着沉重的劳累。借富人家的牛马能在树荫下避暑,与劳工艰辛处境的对比景象,体现了劳工生涯的艰难。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中人们对牛马的爱护,与“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所描绘的劳工艰难处境作对比,突出劳工生活的悲惨,增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力度,强化诗人的同情之情。细节描写:中间四句通过“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等细节,生动刻画了“负重民”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却仍负重劳作的形象,深化主题。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句,诗人极力渲染暑热之盛。首句“云头不合”,直白地勾勒出烈日高悬、晴空万里的景象,阳光毫无遮拦地炙烤大地。次句“惟飞土”,既承接“三月元无雨”点明久旱不雨的状况,又进一步凸显出气候炎热干燥,致使尘土肆意飞扬。紧接着三四句,诗人将笔触转向自身: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即便身处深堂之中,仅仅是打算起身,还未有所行动,便已大汗淋漓,这般酷热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招架。这四句对暑热的浓墨重彩描绘,为后文刻画“负重民”劳作的艰辛,做了极为有力的铺垫。“忽怜长街负重民”,一个“忽”字宛如神来之笔,瞬间扭转笔锋,承接上文的酷热,开启对“负重民”的正面叙述。诗人从自身感受延伸至他人,对苦力的劳动强度与生活境遇,没有采用抽象的议论,也未进行全面的铺陈,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个典型细节,将怜悯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这种表现手法极为高明。“筋骸长彀十石弩”,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个苦力形象:青筋暴露、身形消瘦,背负着重物,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这一画面让诗人痛心不已。这般细腻的描写,不仅极具真实感,更真切地展现出重物之重远超常人承受极限。“以力受金饱儿女”,寥寥数字,道出苦力的报酬来之不易,其中饱含着无数血汗,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主题。“半衲遮背是生涯”,文意在此处层层递进。烈日炎炎下,“负重民”哪怕衣不蔽体,也无暇顾及,只因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唯有出卖苦力才能勉强养活儿女。“负重民”作为家庭主要的挣钱者,从事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却只能穿着残破衣衫,由此不难推断,所谓“饱儿女”,实则不过是勉强维持生存罢了。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不仅生动逼真、使文章气势波澜起伏,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不禁让人思索:究竟是谁将“负重民”逼入这苦难的深渊?充分彰显出作者观察的敏锐与剪裁的精妙。诗的末尾四句,韵脚发生转换,诗人笔锋再度一转,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意境,将人与牲畜进行对比。牛马尚有主人爱护,被拴在树下乘凉,生怕它们遭受酷热;而“负重民”承受着这般艰辛,却无人怜悯,人竟不如牛马。如此强烈的对比,鲜明地揭示出“负重民”生活在犹如地狱般的人间,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特意选用入声韵,使得诗句充满“凄厉萧杀”之感,进一步强化了情感表达。

4. 作品点评

《劳歌》之所以能散发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要原因在于诗人对劳动者怀有深厚的情感。其次,诗作成功运用多种描写技巧,精心雕琢,尽显艺术独创性。诗人凭借自身的切身体会,生动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整首诗取材源于现实,语言平实易懂,未用一个典故,也不见生僻怪字,字里行间却满溢着对底层劳工的深切同情与怜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柳永《临江仙引·上国》

下一篇:宋·周邦彦《拜星月・高平秋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