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yǐn
·
·
shàng
guó

朝代:宋作者:柳永浏览量:3
shàng
guó
tíng
fēi
gài
yán
cháng
ān
dào
mián
mián
jiàn
àn
huā
duì
liǔ
chóu
yān
qíng
rén
xiàng
chù
chù
rán
zuì
yōng
zhēng
cān
yóu
zhù
yíng
yíng
lèi
yǎn
xiāng
kàn
kuàng
xiù
wéi
rén
jìng
gèng
shān
guǎn
chūn
hán
jīn
xiāo
zěn
xiàng
lòu
yǒng
dùn
chéng
liǎng
chù
mián

译文

我在华州。但现在要离开了。停下车驾,匆促地参加送别的筵席。那通往长安的古老道路,悠长而绵延不断。只见河岸边带露珠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对面长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忧愁笼罩。景物的情状和人的心意,在此处看到的一切,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醉意蒙蒙中仍持握缰绳骑马伫立,满含泪水深情地相互看着。更何况深闺中的人儿安静无声独守空房,而我这里山间的客馆中又透着阵阵春寒。今宵将怎样面对这漫漫长夜,一下子分居两处,独自而眠。

逐句剖析

"上国":我在华州。

# 上国:泛指京都以西地区,此处指华州。

"去客":但现在要离开了。

# 去客:指离开陕西的人。

"停飞盖、促离筵":停下车驾,匆促地参加送别的筵席。

# 促离筵:匆促的离别筵席。,飞盖:车盖。车行时盖衣因风而飞动,故称。此处代指车驾。

"长安古道绵绵":那通往长安的古老道路,悠长而绵延不断。

#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见岸花啼露":只见河岸边带露珠的花朵似乎正在悲哀的哭泣,

# 岸花啼露:岸边的花上还带着朝露。啼:啼哭。

"对堤柳愁烟":对面长堤上茂密的柳林也仿佛被忧愁笼罩。

# 烟:薄薄的雾气。

"物情人意":景物的情状和人的心意,

"向此触目":在此处看到的一切,

# 触目:目光所及。,向:语助词。

"无处不凄然":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到凄凉悲伤。

"醉拥征骖犹伫立":醉意蒙蒙中仍持握缰绳骑马伫立,

# 征骖:驾车远行的马。王勃《饯韦兵曹》:“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盈盈泪眼相看":满含泪水深情地相互看着。

"况绣帏人静":更何况深闺中的人儿安静无声独守空房,

# 绣帏:指闺阁。

"更山馆春寒":而我这里山间的客馆中又透着阵阵春寒。

# 山馆:山野驿馆。

"今宵怎向漏永":今宵将怎样面对这漫漫长夜,

# 漏永:指夜长。漏,滴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向:语助词。,怎:怎奈。

"顿成两处孤眠":一下子分居两处,独自而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引·上国》是柳永创作的离别题材词作,通过时空转换与情景交融手法展现饯别场景与别后孤寂的双重情感。上片以“上国。去客。”点明离别主题,“停飞盖、促离筵”的急促叙事与“长安古道绵绵”的绵长空间形成张力,暗示聚散无常;“岸花啼露”“堤柳愁烟”通过拟人化自然物象,将离人悲情投射于带露的岸花与含愁的堤柳,印证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学观。下片转写饯别时的肢体细节,“醉拥征骖犹伫立”以滞留姿态外化眷恋,“盈盈泪眼相看”通过神态描写传递不舍;“绣帏人静”与“山馆春寒”的工对互文,凝练呈现夫妻分隔两地的孤寂。全词时空设计颇具匠心:上片定格饯别瞬间的静止画面,下片延伸别后绵延的孤眠长夜,形成情感浓缩与余韵绵长的双重意境。相较于《雨霖铃》的婉约凄怆,此词以精严对仗与克制笔法展现柳永铺叙技法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987?~ 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词调和慢词,内容较之前也有所拓展,对宋词发展影响重大。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著有《乐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词中“上国。去客”等语句,结合柳永生平可知,此词创作于庆历七年。当年,柳永离开陕西华州,前往苏州赴任。“停飞盖、促离筵”描绘的场景,与柳永行程完全相符,此次筵席就在陕州举办,是陕州知州为柳永设的饯行宴。经历这场离别,柳永感慨世事无常,由此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离别题材的词。此词上片描绘词人离别之后所见之景,借景抒发内心愁绪;下片聚焦与妻子分别时的场景,刻画临分手瞬间的不舍及分别后对双方孤寂的想象。全词围绕送别之事,将离别氛围渲染得浓厚,表达出词人在这场送别中对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以及离别带来的哀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中“停飞盖、促离筵”叙事句子语势急促,体现词人的行色匆匆,与“长安古道绵绵”形成鲜明对比。行色匆匆说明词人与亲人离别的时候也是短暂的,道途“绵绵”则又意味着难以再次相聚。象征:“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中“露”象征人的眼泪,“烟”象征人的愁情,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对偶:“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是一组工稳的对偶句。当对方已经在视线中消失的时候,词人又想到今次离别之后的孤寂,写孤寂分别从双方着笔:先写妻子这边,“况绣帏人静”;后写自己,“更山馆春寒”。从双方着笔描绘离别后的孤寂。互文:“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人静”“春寒”是互文,在“绣帏”和“山馆”两处都存在“人静”与“春寒”的状况,相互呼应补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词之上片,起笔“上国”二句,直截了当地点明了离别这一主题。开篇两个二字短句,干净利落。随后的六字句“停飞盖、促离筵。”,需在三字处停顿,这般句式使叙事节奏紧凑且急促,生动展现出词人匆忙的行色。此与下句“长安古道绵绵”形成强烈反差,行色匆匆凸显出与亲人离别时的短暂仓促,而古道绵绵则预示着再次相聚的艰难。词的开篇通过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为全词奠定了浓郁的悲剧基调。“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此乃离别之景的描绘。诚如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应是乐景的岸花,词人却以“啼露”修饰,恰似杜甫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笔法。因词人内心满是悲啼与忧愁,故而眼中所见之景也被赋予了哀伤色彩。这里,“露”恰似人的眼泪,“烟”犹如人的愁绪,词人以景抒情,又将自身情感移于景中,使得情与景交融难辨,这既是外在景物的情状,亦是词人内心的写照。“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中“物情人意”四字,凝练而精妙。这句营造出的意境凄清迷离,令人触目所及,皆是一片黯然神伤。下片换头之句,刻画了临分手的刹那场景。“醉拥征骖犹伫立”,此时词人已然醉意朦胧,身处车中却心生“伫立”之念,想要停下脚步,不愿离去,这皆因心中思念所致。“盈盈泪眼相看”,那盈盈欲滴的泪水,满含着依依不舍之情。且此处“盈盈”二字,也从侧面暗示了车子已然启动,否则何来泪水在眼眶中晃动。当对方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词人开始设想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景。从双方角度着墨,先写妻子一方,“况绣帏人静”;再写自己,“更山馆春寒”。一个在深闺绣帏,一个在山间馆舍,虽所处之地不同,但同样都是人静夜深、春寒料峭。这两句构成一组工整的对偶,“况”“更”作为领字,引领下文,而“人静”“春寒”运用互文手法,遣词造句极为精巧。结尾一韵,将双方融为一体,“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同一个夜晚,同样漫长的更漏,同样的孤枕难眠,这般无奈与痛苦,实在令人难以承受。

4. 作品点评

《临江仙引》在谋篇布局与情感主旨方面,和声名远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临江仙引》词风偏向高洁,没有《雨霖铃》那般细腻入微、缠绵悱恻。它既缺乏“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雄浑壮阔,也不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新雅致。因此,从意蕴的丰富程度来看,《临江仙引》明显不如《雨霖铃》,其影响力自然也远不及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国”三句写离陕而去并匆促参加离宴,音节短促,见其去之速。

现代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薛瑞生《柳永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渔家傲·荷叶田田青照水》

下一篇:宋·张耒《劳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