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huái
jué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chuán
hóng
àn
tóu
shā
rén
dào
huái
jiā
sāng
gān
fāng
shì
yuǎn
zhōng
liú
běi
tiān
liú
yuè
zhāng
hán
xuān
guó
wēi
zhào
zhāng
èr
xiāng
zhù
huáng
cháng
huái
zhǐ
chǐ
fēn
nán
běi
lèi
shī
湿
qiū
fēng
yuàn
shuí
liǎng
àn
zhōu
chuán
bèi
chí
làng
jiāo
shè
nán
wéi
zhǐ
ōu
guǎn
běi
nán
lái
zài
fēi
zhōng
yuán
lǎo
kōng
tán
féng
zhe
wáng
rén
kān
què
shì
guī
hóng
鸿
néng
nián
dào
jiāng
nán

译文

船驶离洪泽湖岸边的沙地,人来到淮河心情就好不起来。何必说桑干河才是遥远的地方,淮河中流以北就已如天涯般遥远!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宣扬国家的威严,赵鼎、张浚二位丞相奠定国家的基础。眼前的淮河近在咫尺却划分了南北,秋风中泪水沾湿衣裳,又该埋怨谁呢?淮河两岸的船只各自背向行驶,水波的痕迹想要交汇也很困难。只剩下鸥鹭没有拘束管制,自由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中原的父老乡亲们不要只是空谈,遇到南宋的使者就诉说你们生活的不堪。可惜那归来的大雁不能说话,只能一年一度飞到江南。

逐句剖析

"船离洪泽岸头沙":船驶离洪泽湖岸边的沙地,

# 洪泽:洪泽湖。

"人到淮河意不佳":人来到淮河心情就好不起来。

# 意不佳:心情不好。

"何必桑干方是远":何必说桑干河才是遥远的地方,

# 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

"中流以北即天涯":淮河中流以北就已如天涯般遥远!

# 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刘岳张韩宣国威":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宣扬国家的威严,

# 刘岳张韩:即南宋初被称为“中兴四大名将”的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

"赵张二相筑皇基":赵鼎、张浚二位丞相奠定国家的基础。

# 赵张:即南宋初力主抗金的两位宰执赵鼎和张浚。

"长淮咫尺分南北":眼前的淮河近在咫尺却划分了南北,

#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泪湿秋风欲怨谁":秋风中泪水沾湿衣裳,又该埋怨谁呢?

"两岸舟船各背驰":淮河两岸的船只各自背向行驶,

# 背驰:相背而驰。

"波浪交涉亦难为":水波的痕迹想要交汇也很困难。

# 为:做。

"只余鸥鹭无拘管":只剩下鸥鹭没有拘束管制,

# 无拘管:无拘无束。

"北去南来自在飞":自由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中原父老莫空谈":中原的父老乡亲们不要只是空谈,

"逢着王人诉不堪":遇到南宋的使者就诉说你们生活的不堪。

# 不堪:不能忍受之苦。,诉:诉说。,王人:春秋时天子的使臣,此指南宋使节,即作者自己。

"却是归鸿不能语":可惜那归来的大雁不能说话,

# 不能语:不能说话。,却是:反而是。

"一年一度到江南":只能一年一度飞到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宋代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以诗人初入淮河的所见所感为题材。首篇写船离洪泽进入淮河,诗人因国土分裂而心情不佳,感慨中流以北已如天涯般遥远。第二篇回顾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将领宣威及赵鼎、张浚二相奠基,如今长淮却成南北分界,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现状的悲愤。第三篇借两岸舟船背驰、波痕难交,唯有鸥鹭自由飞翔,对比凸显国土分裂的无奈。末篇写中原父老应向宋使诉说苦难,而归鸿虽能往返江南却无法言语,表达对中原父老的同情与对现状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十六年(1189年)冬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前往南宋庆贺新年,杨万里奉命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即互贺新年的使者)。这组诗正是他抵达原为北宋腹地,当时已沦为宋金国界的淮河后,触景生情创作的四首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政治抒情诗。第一首描绘诗人乘船离开洪泽湖,抵达淮河时,因目睹淮河成为宋金边界,心中满是惆怅,发出中流以北已似天涯般遥远的悲叹,表达对国土分裂的痛心。第二首回顾南宋初期刘岳张韩等将领曾宣示国威,赵张二相奠定皇基,然而如今咫尺淮河却划分南北,隐含对南宋朝廷偏安现状的不满与悲愤。第三首通过描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向行驶、波痕难以交汇,唯有鸥鹭自在飞翔的景象,以强烈的对比,突出国土分裂的残酷现实和诗人的无奈。第四首写中原父老不应只是空谈,而应向南宋使者诉说不堪的生活,可惜归鸿虽能一年一度到江南,却无法传递中原父老的心声,表达诗人对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将传统认知中遥远的桑乾河与眼前淮河中流以北的地区对比,强调淮河以北沦陷区已如天涯般遥远,突出国土分裂之痛。借古讽今:“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运用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将领以及赵鼎、张浚二相的典故,借南宋初期的辉煌,讽刺当下朝廷的软弱无能,致使国土分裂。起兴:第三首诗由眼前之景引发联想,从而抒发内心感慨。淮河两岸,舟船各自背向行驶,毫无关联;仿佛自过淮水起,便天然形成一道界限。在这片区域,最自在的当属于水面上翱翔的鸥鹭,唯有它们能够自由地南北穿梭,随意飞翔。将舟船受限与鸥鹭自由相对比,其中蕴含的感慨之情便不言而喻。虚实相生:在第三首诗里,诗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前两句,从现实场景着笔,描绘淮河两岸舟船各自背向行驶,连水波痕迹都难以交汇,而在此背后,实则含蓄地寄托了作者因国家南北分隔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之情。后两句,真切刻画了鸥鹭能够在南北之间自由翱翔的画面,在这写实之中,巧妙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实现统一、人民得以自由往来的热切渴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聚焦诗人踏入淮河时的心境。开篇两句以总起之姿切入主题,清晰交代了此次出使的行程,同时展露了其内心的抑郁情绪,为整组诗奠定了基调。当诗人从洪泽湖沙岸迈进淮河区域,内心瞬间烦乱、躁动起来。究其缘由,往昔国内畅流的河水,如今竟沦为边境线。这两句生动展现出南宋人面对淮河时,心理层面独有的复杂变化。后续两句抒发感慨,此乃诗人“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地处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西北部,唐代时此地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天涯”本指极为遥远之地,在此处则特指宋、金以淮河划界的边境线。这两句的意思是:何必非要远至桑乾河才算是塞北边境呢,现今淮河以北可不就是天地尽头了嘛!诗人描述桑乾河用“远”字,提及淮河却用“天涯”,一方面着重强化了淮河作为边界的概念,另一方面又极力渲染出淮河仿若遥不可及的感觉。这般渲染,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在心理上弃守北方、南逃避难,政策上妥协投降,对国土沦陷视若无睹,对中原百姓坐视不救的哀怨与不满。​第二首诗旨在谴责致使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南宋初年,名将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坚决主张抗击金兵,且屡立战功。赵、张分别指赵鼎和张俊,他们在南宋前期都曾两度出任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为南宋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诗人在此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铺垫前情。然而,第三句陡然一转,呈现出“长淮咫尺分南北”这般令人痛心疾首的奇耻大辱局面。前面所描述的因与此刻的果,似乎存在显著矛盾。再加上结尾“欲怨谁”的发问,愈发引人深思:这究竟是为何?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当时,以高宗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肆意贬谪、杀害抗金将领,如此行径,怎能不让人在肃杀的“秋风”中,悲痛得涕泪满襟!诗人满腔的愤懑之情,借助委婉之语、微妙讽刺,曲折地表达出来,显得更为深沉厚重。​第三首诗因眼前所见之景触发灵感,进而抒发内心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向而驰,互不相干;一旦越过淮水,仿佛天然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在这之中,最为自在的当属那些在水面上自在翱翔的鸥鹭,唯有它们能够自由地在南北之间往返飞翔。两相比较,感慨之情油然而生。在描述“波痕交涉”后,紧接着用“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深切的喟叹。整首诗构思精巧,含思委婉。诗人运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道而驰,即便波痕相接都难以实现,实则虚写作者因国家南北分裂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在南北自由飞翔,实则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百姓自由往来的强烈期盼。​第四首诗着重描绘中原父老难以忍受金朝统治的苦难,以及他们对南宋朝廷的深切向往,感慨尤为深沉。前两句描绘出中原父老见到南宋使者时,就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滔滔不绝地倾诉着难以承受金朝压迫的痛苦。“莫空谈”中的“莫”字,直接排除了所有无关痛痒的客套话语,他们与使者交流的话题,全都聚焦在“诉不堪”这一核心点上。需注意,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并非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形,南宋使者抵达北方后,无法直接与遗民交谈,中原父老也不可能当面向南使倾诉苦难。但中原遗民对南宋朝廷的向往之情,却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展现。此诗所传达的中原父老的故国情怀,虽非事实,却真实反映了他们的心境。这里隐含的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以直白的方式展现出曲折的心思,读来意味深长。后两句借羡慕能够南飞的鸿雁,来表达遗民对故国的深切向往。“却是”意为反而是、倒是的意思:羡慕的是鸿雁每年都能按时南归;遗憾的是鸿雁不通人性,无法帮忙传递这份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组诗将悲愤之情巧妙融入和婉的笔触之中,把内心的悲愤寄托于客观景物的描写当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语言平实自然,时常运用口语,这些都充分彰显了“诚斋体”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诗人心目中,会感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中原父老,希望“王师”北上,这是多么可贵的心情啊!但由于主和派当权,多年来只成为幻想。用“莫空淡”三字相劝解,语意何其沈痛!中原父老一一这些久已被沉醉于西湖歌舞的南宋统治集团所遗忘了的人们,诗人用笔为提出申诉。

现代中国陆游研究会原会长于北山《试论杨万里的爱国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敦儒《风蝶令·试看何时有》

下一篇:宋·曾巩《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