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杨颙为一言":诸葛亮曾为杨颙的一番话而痛哭,
"余风今日更谁传":这种遗风在今日又有谁来传承呢。
"区区庸蜀支吴魏":小小的蜀地能够支撑与吴魏抗衡,
"不是虚心岂得贤":若不是虚心纳谏又怎能得到贤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提到“恸哭杨颙为一言”,引用了杨颙对诸葛亮的评价,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对比:通过“区区庸蜀支吴魏”与“不是虚心岂得贤”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虚心与智慧。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王安石开篇讲述诸葛亮曾因杨颙的一番话而痛哭的典故。杨颙对诸葛亮事必躬亲提出谏言,诸葛亮听后十分感动。王安石借此感慨,那样虚心纳谏的遗风,在当下已难以寻觅,无人传承,表达出对往昔贤能之风消逝的惋惜。后两句“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诗人指出小小的蜀地,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竟能支撑与强大的吴魏抗衡。而这背后,是因为诸葛亮虚心纳贤,广聚人才。通过蜀地与吴魏抗衡这一现象,以小见大,突出了诸葛亮虚心的品质对其成就霸业的重要性,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贤能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