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xīn
tóng
zhì
shí
jiàn
hǎo
yán
yǒu
miào
hèn
zhī
zǎo
chū
wén
shǒu
shàn
lìn
gān
nǎo
zhōng
shāo
jiān
wēi
shēn
fēi
suǒ
bǎo
yóu
rán
wèi
xué
yǒu
zhǐ
dāng
qióng
tǎo
wǎn
zhī
tóng
zhì
xīn
wàng
lǎo

译文

在我心灵还幼稚的时候,看周围的一切都不觉得美好。心里虽然明白有深奥的道理,却唯独遗憾自己没能早点知晓。初次听说那些坚守善道的人死去,我心中也曾十分吝惜自己的肝脑。人到中年稍微经历了一些艰难困苦,才领悟到身体并不是可以永远依赖的保障。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世俗的学问,有值得我深入探究的旨意和要点。直到晚年我才明白,保持那颗童真的心,就足以让我忘记岁月的衰老。

逐句剖析

"吾心童稚时":在我心灵还幼稚的时候,

"不见一物好":看周围的一切都不觉得美好。

"意言有妙理":心里虽然明白有深奥的道理,

"独恨知不早":却唯独遗憾自己没能早点知晓。

"初闻守善死":初次听说那些坚守善道的人死去,

"颇复吝肝脑":我心中也曾十分吝惜自己的肝脑。

"中稍历艰危":人到中年稍微经历了一些艰难困苦,

"悟身非所保":才领悟到身体并不是可以永远依赖的保障。

"犹然谓俗学":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世俗的学问,

"有指当穷讨":有值得我深入探究的旨意和要点。

"晚知童稚心":直到晚年我才明白,保持那颗童真的心,

"自足可忘老":就足以让我忘记岁月的衰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吾心》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诗。展现了王安石从孩童到老年的心路历程,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不懈追求。这首诗开篇描绘童年时对世界懵懂无感,接着写随着年龄增长,意识到万物含理却遗憾未能早悟;随后听闻坚守善道者不惧死亡,重新审视生命价值并珍惜生命;之后历经磨难,领悟到身体并非最宝贵,展现对生命无常的认知与精神追求;即便历经波折,仍执着于世俗学问,坚信其中蕴含真理;最终晚年领悟到童年纯真心灵的珍贵,获得精神满足,忘却年龄束缚,追求心境平和与精神自由。诗中流露出的纯真与智慧,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坚定与从容。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深刻探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王安石在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掩饰。如“不见一物好”、“独恨知不早”等句,直接袒露了诗人童年时的无知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未能及早领悟的遗憾。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童年时的无知与晚年的领悟、对俗学的执着与对童心的珍视等。这些对比使得诗歌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对纯真心灵的向往。寓情于景:“初闻守善死”中的“守善死”这一事件,以及“中稍历艰危”中的“艰危”情境,都作为背景或触发点,引出了诗人对人生、对学问、对童心的深刻思考。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2. 分段赏析

《吾心》“吾心童稚时,不见一物好。”诗人开篇即描绘了自己童年时的心理状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没有发现其中的美好。这种描述不仅勾起了读者对童年的回忆,也为后文的转变埋下了伏笔。“意言有妙理,独恨知不早。”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开始意识到世间万物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遗憾的是自己未能及早领悟。这里的“独恨知不早”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能及早获得智慧的遗憾。“初闻守善死,颇复吝肝脑。”诗人在这里提到自己初次听闻坚守善道的人不惧死亡的故事,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开始吝惜自己的生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这一转变标志着诗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中稍历艰危,悟身非所保。”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和艰险之后,诗人逐渐领悟到身体并非最宝贵的东西。这里的“悟身非所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更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向往。“犹然谓俗学,有指当穷讨。”尽管经历了种种人生波折,诗人仍然对世俗的学问保持着执着的追求。他认为俗学中仍有值得深入探究的真理和智慧。这一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晚知童稚心,自足可忘老。”诗人在晚年终于领悟到,童年的纯真心灵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这种领悟让他能够忘却年龄的限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里的“自足可忘老”表达了诗人对心境平和、超越年龄束缚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画梅》

下一篇:宋·无名氏《朝中措·洛阳常见画图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