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í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3
jīn
xiāng
jìn
lòu
shēng
cán
jiǎn
jiǎn
qīng
fēng
zhèn
zhèn
hán
chūn
nǎo
rén
mián
yuè
huā
yǐng
shàng
lán
gān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夜风轻柔却也带着点点寒意。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逐句剖析

"金炉香尽漏声残":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

# 漏声残:指水将滴完,即天快亮。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金炉:铜制香炉。

"剪剪轻风阵阵寒":夜风轻柔却也带着点点寒意。

# 剪剪:一作翦翦。

"春色恼人眠不得":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

# 恼人:引逗、挑动人。

"月移花影上栏干":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 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直》实则为一首深邃的政治抒情佳作。彼时,王安石有幸邂逅了全力支持其革新理念的宋神宗,恰似龙虎际会,君臣相知,共谋大业,一片辉煌前景正徐徐展开。于这关键时刻,当王安石于禁宫值夜,周遭景致令他心绪难平:春夜温柔,微风轻拂,金炉香灰渐满,月光流转,花影婆娑,这番良辰美景,却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澎湃思潮。面对这政治生涯中的盎然春意,王安石难以自持,内心的激动与憧憬如同被撩拨的琴弦,难以平复,以至于在这宁静美好的夜晚,他竟难以入眠。巧妙地,他借由爱情诗的温婉笔触,隐喻性地抒发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春风得意、蓄势待发的豪情壮志,将个人的政治抱负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含蓄而深刻地融入了这夜的静谧与绚烂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容斋随笔》的记载,宋代有一项制度,规定翰林学士需每晚留一人在学士院值夜,以备皇帝随时召唤,无论是咨询国家大事、起草诏书,还是处理夜间外廷紧急呈送的密封奏章,都需要及时转交给皇帝审阅。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九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但由于当时他正担任江宁知府一职,因此并未能立即赴任。直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王安石才奉旨进京,并得到了超越常规的召见,自此他才有资格进入内廷值宿。而这首充满情感的诗作,便是在他进京后的次年春天所写。那时,他已在翰林学士的岗位上,于夜深人静之时,面对宫廷中的种种景象,心中涌动着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这些都化作了他笔下深情而含蓄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体裁为七言绝句政治抒情诗,通过描绘值夜时的宫廷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内心波澜。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王安石巧妙地运用了宫廷夜晚的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首句“金炉香尽漏声残”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时间的流逝,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则通过轻风和寒意进一步烘托了夜晚的氛围。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宫廷夜晚的静谧与美好,更为后两句诗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后两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因春色撩人而难以入眠的情感,同时以月移花影的细腻景象作结,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完美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反衬:以动衬静,“金炉香烬漏声残”,香炉中香逐渐燃尽本是静态过程,“漏声残”的动态声响与之搭配,让环境显得愈发寂静,以漏声的动衬托出春夜拂晓时分的静谧。多感官描写:“金炉香烬漏声残”从视觉描绘香炉内香烬的状态,从听觉捕捉漏壶残声;“剪剪轻风阵阵寒”则运用触觉,让人感知到春风带来的阵阵寒意;“月移花影上栏干”再次回到视觉描写,描绘月光下花影移动的画面。多种感官描写综合运用,全方位营造出春夜清幽、静谧且带有丝丝寒意的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深切体会到诗人于春夜中的独特心境。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与杜甫的某些诗作在结构上相呼应,皆以景开篇。首句巧妙融合了视觉与听觉元素,以动态的细节反衬出周遭的宁静,不过王安石描绘的是春日拂晓的宫廷景致,而杜甫则因仿佛能听见宫门钥匙的轻响与百官上朝的马蹄声而难以入眠。两者情境虽相似,但意义却大相径庭,这主要源于他们身份地位的显著差异。次句则通过触觉描绘出香已燃尽、漏壶将空的黎明时分特有的寒意。后两句转而叙事并夹杂着抒情,王安石所期待的是如同杜甫所向往的“君臣际会,共谋大业”的美好时刻,这份激动人心的期待让他难以安睡。然而,他并未直接道出为何“眠不得”,春色何以“恼人”,而是故意留下了悬念。这里的“恼”字,实则反义运用,不应理解为烦恼,而应解读为“撩拨”,正如杜甫诗句“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是撩人心弦之意,而非令人苦恼到无法入眠。末句以景收束情感,只见月光轻移,花影斑驳,斜映于宫廷的栏干之上。诗之贵在于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皆为景语,而情则隐于言外。

4. 作品点评

《夜直》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象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吕胜己《瑞鹤仙·残梅飘簌簌》

下一篇:宋·罗公升《陵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