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爆竹已残更":城中的迎新爆竹已燃尽,转眼已到五更时分,
# 残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
"朔吹翻江意未平":城外怒吼的北风吹动江水,汹涌澎湃,似在倾诉心中的愤懑不平。
# 朔吹:北风。
"多事鬓毛随节换":多灾多难使得鬓发随着节气变换而变得花白,
# 随节换:指鬓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白。,鬓毛:鬓发。
"尽情灯火向人明":尽情燃烧的灯火向着人闪耀着光亮。
"比量旧岁聊堪喜":和过去的一年相比,姑且值得欣喜的是,
# 聊:姑且。,旧岁:过去的一年。,比量:比较。
"流转殊方又可惊":辗转到不同的地方又让人感到惊心。
# 殊方:远方。,流转:流落。
"明日岳阳楼上去":等到明天,登上岳阳楼,
"岛烟湖雾看春生":眺望君山的轻烟、洞庭湖的淡雾,看一看春天的绿意与生机。
# 春生:在春季萌生。,湖:指洞庭湖。,岛:指君山。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全诗围绕除夕之夜展开,展现了诗人自靖康元年南逃避难,历经三年流亡后暂居岳阳的心境。通过描写城中爆竹、朔风吹江等除夕景象,以及对自身鬓毛变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内心的愁思,抒发了其饱经漂泊、颠沛流离的孤苦与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除夕之夜的景象,城中爆竹声彻夜未歇,直至残更时分方才渐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是古人于正月元日在庭院燃放,用以驱避山臊的遗俗,后虽以纸筒代真竹,却仍沿袭了这古老的名称——爆仗,其详情可见《武林旧事》。而城外,北风呼啸,劲吹江水,涛声滚滚,汹涌澎湃,似蕴含着无尽的抑愤与不平。“吹”字此处读去声,古时以竿、笙、箫、管演奏音乐称作“吹”,后引申为泛指各种声响。岳阳地处“朔”方,即北方。“翻”字的运用堪称精妙绝伦。颔联转入诗人内心的抒怀。彼时,陈与义不过三十九岁,尚称不上年老,可当他揽镜自照,却惊觉两鬓已然斑白。“多事”一词,似是对鬓发的嗔怪,实则言外之意是感叹这两年多来,为避兵祸而四处辗转流离,历经的艰辛困苦难以言表。唯有那明亮的灯火,“尽情”地映照,给予他些许慰藉。这“尽情”二字,又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像“鬓毛随节换”“灯火向人明”这般本是平实的诗句,一经“多事”与“尽情”的注入,便将诗人的主观感受赋予了无知的“鬓毛”和“灯火”,使得诗句表意深远,句法灵动鲜活。颈联讲述诗人如今暂居岳阳,相较于前两年居无定所、颠沛奔波的生活,当下暂得安宁,也算聊以自慰。然而,思绪一转,想到自己流转他乡,与千里之外的家乡远隔重洋,心中又不禁涌起一阵惊叹。“聊”字与“又”字前后呼应,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忧喜交织、复杂难平的情感。尾联笔锋一转,另起新意。诗人遥想明日便是元日,那时将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看那“岛烟湖雾”缭绕,恍惚间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诗人借此寄托对明年国势逐渐好转的殷殷期望。全诗情致悲怆,却在结尾处陡然生出希望,展现出悠远的韵味和神韵。纪昀曾赞誉这首诗“气机生动,语亦清老,结有神致”(纪评《瀛奎律髓》)。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既未使用华美的辞藻,也未引用典故,风格平淡自然,意境清空如画。然而,读来却韵味十足,深感其醇厚。陈与义在作诗方面,近承黄庭坚和陈师道的风格,远则追摹杜甫。杜甫的七律诗风多样,其中就包含这种清空如画的风格,而黄庭坚和陈师道也颇为擅长这一体裁。
上一篇:宋·寇准《踏莎行·寒草烟光阔》
下一篇:宋·林仰《少年游·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