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草烟光阔":边塞的野草无边无际,晨雾如烟霭般弥漫。
# 光阔:指辽远迷蒙的景色。,塞草:指边草。塞:一作寒。
"渭水波声咽":渭水浩渺,水波声似含呜咽之声。
# 咽:呜咽。,渭水:在陕西省中部,自西向东横贯渭河平原,注入黄河,为黄河最大支流。
"春朝雨霁轻尘歇":春日清晨雨过天晴,道路上的飞尘已然消散。
# 轻尘歇:轻微的尘土因被雨润而不再荡起,一作“轻尘敛”。,雨霁:雨过天晴。,朝:一作潮。
"征鞍发":出征的马匹已经备好,即将启程。
"指青青杨柳":指着岸边青翠的杨柳,
"又是轻攀折":又一次轻轻折下柳枝。
# 轻攀折: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习。因“柳”与“留”声音相谐,故送别时折柳,以示挽留之意。这里说“轻攀折”,是轻易离别的意思。
"动黯然":不禁黯然神伤,
# 黯然:这里指别离之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知有后会甚时节":不知下次相见会是何时。
# 甚:什么。,有:一作“又”。
"更尽一杯酒":暂且再饮尽一杯酒,
# 尽:一作进。
"歌一阕":然后放声高歌一曲。
# 阕:本指一段音乐,这里指歌曲。
"叹人生":感叹人生在世,
"最难欢聚易离别":总是欢聚难得而离别容易。
# 欢聚:一作“欢居”。
"且莫辞沉醉":请不要推辞这杯酒,
# 辞:辞别。
"听取阳关彻":且听一听完整的《阳关曲》。
# 彻:一首歌曲终了。,阳关:即王维《阳关曲》,代指别歌。
"念故人":想到远方的故人,
"千里自此共明月":从此相隔千里,只能共享这轮明月寄托思念。
# 千里自此共明月:本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营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自:一作“至”。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塞草广袤、渭水呜咽、雨后轻尘歇的景象,展现征鞍将发、杨柳攀折的离别场景,借劝酒、高歌、对明月的想象,表达了与故人分别时的黯然神伤,以及对人生聚少离多的慨叹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 分段赏析
上片借景抒情,巧妙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由于诗歌与词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二者虽主题相似,却各有特色。词中“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在王维诗“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基础上,增添了塞草、烟光与渭水的呜咽声,细腻描绘出远行者启程时的场景,画面开阔且饱含深情。景中“波声咽”更是寄寓了行者与送行者的离情别绪。而王维诗中“客舍青青柳色新”,在词里转化为“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又后会甚时节?”王维诗含蓄内敛,此词则直白道出黯然神伤的离情,营造出浓厚的惜别氛围,令人伤感不已。下片进一步深化惜别之情。王维诗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词中演变为“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词人融入歌声,抒发欢聚难得、离别易至的感慨。“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成为全词核心,“听取阳关彻”委婉表达出“无故人”的孤寂。最后以“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收尾,余韵悠长,将绵绵情意寄于明月,令人回味无穷。
3. 作品点评
整阙词恰似电影镜头的巧妙切换,从广袤远景缓缓拉近,从自然风光过渡至人物身影,声音与画面交织相融,使静态的文字焕发出鲜活的动态魅力。词人虽未直接描述两人情谊深厚,却借离别之际的种种细节,将难舍难分之情展现得入木三分。表面上举杯豪饮、洒脱从容,实则内心满是离别的伤感,万千情愫都倾注在这小小的酒杯之中。
上一篇:宋·李吕《贞妇》
下一篇:宋·陈与义《除夜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