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古形势":镇江城像铁瓮一样,
# 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
"相对立金焦":金山焦山隔江相对。
#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长江万里东注":万里长江向东流去,
"晓吹卷惊涛":风吹浪涛。
# 晓吹:晨风。
"天际孤云来去":天边孤云来来去去,
"水际孤帆上下":水边孤帆来来往往,
"天共水相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
"远岫忽明晦":远处峰峦忽明忽暗,
# 岫:峰峦。
"好景画难描":如此美好的图画却难以描绘。
"混隋陈":隋灭陈,
# 混隋陈:混:统一。这句说隋灭陈,南北统一。
"分宋魏":宋与魏又隔江相望,
# 分宋魏:南朝刘宋与鲜卑族拓跋氏的魏对峙。
"战孙曹":孙权与曹操争雄。
# 曹:曹操。,孙:孙权。
"回头千载陈迹":在历史长空中,回想这千年历史遗迹,
"痴绝倚亭皋":痴痴地倚靠在水边亭台出神。
# 痴绝:指回想历代史事时想得出神。
"惟有汀边鸥鹭":只要水草边的鸥鹭,
"不管人间兴废":不管人世变迁,
"一抹度青霄":都在天空中翻飞。
# 一抹:形容轻微的痕迹。
"安得身飞去":怎样才能让自己飞身而去,
"举手谢尘嚣":还是辞世归隐为好。
# 尘嚣:指尘世。尘:尘世、人间。嚣:市集,做买卖的地方,谢:告辞。,举手:分别时的动作。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登临咏怀的词作,借焦山对峙、江涛奔涌、孤帆远岫等景象,写出词人面对千年兴废的苍茫之叹,暗含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壮志难酬的郁闷。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铁瓮”开篇,既点明镇江古城雄浑险要的地理特征,又暗含词人身临其境的观景视角。次句“金焦”二字,将金山、焦山隔江对峙的雄伟气象尽收笔底,起笔便营造出恢宏壮阔的意境。随后笔锋转向两山之间的江景:万里长江自天际奔涌而来,晨风激荡处,惊涛拍岸。“注”字状江流之奔腾不息,“卷”字写浪涛之汹涌澎湃,二字力透纸背,将山水交辉的壮美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两句,以“孤云”“孤帆”点缀浩渺江天,“来去”“上下”的动态描写,既见词人俯仰观察之细致,更显其神思飞扬之态;“天共水相邀”五字,则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辽远境界生动呈现。正在词人沉醉于这壮阔山水之际,“远岫忽明晦”的奇妙景致倏忽映入眼帘,“忽”字精准捕捉到山色明暗变幻的瞬间美感,平添几分灵动之趣。“好景画难描”一句既收束上片写景,又以“难描”二字反衬出焦山景色的绝妙非凡。下片笔锋陡转,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三组历史典故,由近及远地勾勒出镇江古城金戈铁马的峥嵘往昔。当词人从千年历史的追忆中回到现实,“痴绝倚亭皋”的怅惘形象,透露出对英雄辈出时代的无限向往与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面对宦海沉浮、位卑言轻的处境,词人将目光投向江边自由翱翔的鸥鹭——“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这三句既是对超然物外之境的向往,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排解。结尾“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的奇想,将这种向往推向极致:词人恨不能化身飞鸟,远离尘世纷扰。这种看似旷达的想象,实则深刻折射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使得全词在豪放中见沉郁,在旷达中寓悲慨。
3. 作品点评
全词将眼前之景、历史之思与胸中之情自然交融,写景壮阔,怀古深沉,抒情真挚,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读来余韵悠长。
# 这首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舒卷,显得十分自然浑成。作者用明净、圆熟的语言,创造了一个高远、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豪迈、开朗的胸襟。读起来爽口惬心,发人意兴。这首词的风格很像苏轼的某些作品,可以说吴潜是晚宋一个重要的苏派词人。
现代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汤华泉《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
上一篇:宋·范成大《步入衡山》
下一篇:宋·李吕《贞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