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āng
cǎo

朝代:唐作者:冯延巳浏览量:2
tóng
luò
liǎo
huā
qiū
yān
chū
lěng
cái
shōu
xiāo
tiáo
fēng
zhèng
kān
chóu
rén
hòu
duō
shǎo
hèn
zài
xīn
tóu
yàn
hóng
鸿
yuǎn
qiāng
yuàn
miǎo
miǎo
chéng
piàn
shān
dài
yuè
gōu
shēng
sàn
mèng
hún
duàn
gāo
lóu

译文

梧桐叶飘落,蓼花在秋季绽放。​​烟雾初起渐生凉意,秋雨刚停歇。​​​​萧瑟的景物正催生愁绪,​​人离去之后,多少怨恨,萦绕在心头。​燕子鸿雁远去,羌笛声声哀怨,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山色如黛,弯月似钩。​​​​笙歌消散,梦境破碎,独自倚靠高楼。​

逐句剖析

"梧桐落":梧桐叶飘落,

"蓼花秋":蓼花在秋季绽放。​​

# 蓼花:又称辛草。生长在水边或水中,花白或微红。

"烟初冷":烟雾初起渐生凉意,

"雨才收":秋雨刚停歇。​​

"萧条风物正堪愁":​​萧瑟的景物正催生愁绪,

"人去后":​​人离去之后,

"多少恨":多少怨恨,

"在心头":萦绕在心头。​

"燕鸿远":燕子鸿雁远去,

"羌笛怨":羌笛声声哀怨,

# 羌笛:笛子。因笛子出自羌族,故称。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渺渺澄波一片":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

# 渺渺:遥远的样子。

"山如黛":​​山色如黛,

"月如钩":弯月似钩。​​

"笙歌散":​​笙歌消散,

"梦魂断":梦境破碎,

"倚高楼":独自倚靠高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芳草渡》由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创作。此词描绘女主人公思念边关亲人,展现出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饱含词人对其的深切同情。开篇“梧桐落,蓼花秋”点明秋季,营造萧条氛围,奠定忧愁基调。“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直抒思念之苦。下阕以“燕鸿远,羌笛怨”等景寓情,渲染离人远去、哀怨萦绕的氛围。结尾“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以景结情,将女子的孤独与怅惘融入倚楼之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903~960),五代南唐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官至同平章事。善辨说,能文章,工书法,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借景抒情,词风婉约,对北宋晏殊、欧阳修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采桑子·小堂深静无人到》《谒金门·风乍起》等。 宋人辑为《阳春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芳草渡》是由南唐词人冯延巳所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一位女主人公对边关亲人的深切思念。冯延巳通过细腻笔触,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惆怅,饱含对她的深切同情。词牌多三字句,使得歌咏节奏紧凑,情感表达愈发情切意深。尤其是结拍句“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将女主人公孤独怅惘的形象融入倚楼这一意象之中。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词围绕深秋景色展开,“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描绘出一幅凄清、萧条的秋景图,词人借这些秋景,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忧愁与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象征手法:“燕鸿远”象征着离人远去,以燕鸿飞向远方,暗示女主人公与亲人的分离,巧妙地寄托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此处以他人的笙歌欢乐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寂寞孤独。笙歌本是热闹欢乐的场景,但对于独守空闺、思念亲人的女主人公来说,笙歌散去后的寂静更加深了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凸显出她与欢乐场景的格格不入,强化了她的离情别绪和哀愁。

3. 分段赏析

“梧桐落,蓼花秋”两句以秋日典型意象开篇,梧桐叶落暗示时光流转,蓼花染秋点明季节特征。通过视觉上的凋零感与触觉上的寒凉感交织,为全词奠定萧瑟基调。这种以景起兴的手法,既符合传统词作“触景生情”的创作规律,又暗含“一叶知秋”的象征意味。“烟初冷,雨才收”通过双声叠韵的拟声词组合,构建出烟雾氤氲渐散、秋雨初霁的动态画面。“冷”与“收”二字精准捕捉气候转凉的体感变化,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摹,又暗含词人内心情感的冷却过程。这种以环境温度映射心理温度的写法,体现五代词人善于捕捉微妙情思的特点。“萧条风物正堪愁”总括前六字营造的秋意,用“萧条”二字点明整体氛围,“正堪愁”直抒胸臆却含蓄内敛。此处“堪”字尤见匠心,既表达愁绪与眼前景物的契合度,又暗含愁情已达临界点的张力,为下文情感喷涌埋下伏笔。“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采用时空跳跃手法,由景及情陡然转折。“多少恨”以虚写实,将具体情思转化为抽象愁绪;“在心头”的“在”字赋予愁情实体感,与上文的流动意象形成动静对照。这种收放自如的笔法,展现南唐词“婉而深”的美学特质。“燕鸿远,羌笛怨”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组合,鸿雁南飞象征离别,羌笛声怨暗示哀愁。视听结合的描写方式,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其中“远”与“怨”构成空间与情感的双重对照,暗合《诗经》以来“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渺渺澄波一片”以水景延续前文的苍茫意境,“渺渺”叠字强化空间纵深感,澄澈江水与浑浊愁思形成视觉隐喻。这种以水喻愁的手法,既承袭屈原“惟江上之清风”的比兴传统,又为下文山月意象的出场预留空间。“山如黛,月如钩”运用比喻修辞勾勒静物,青黛色山峦与银钩状新月构成冷色调画面。工整的对仗句式暗含视觉平衡,黛色属冷色系,月钩似剪刀,二者共同强化秋夜的凄清氛围,体现词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白描功力。“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以三组动词串联场景转换:笙歌消散暗示欢宴已毕,梦魂断绝表现思念深切,倚楼独立定格孤独身影。这种由听觉到心理再到动作的递进描写,完整呈现从黄昏到月升的情感轨迹,与李白“孤灯不明思欲绝”的抒情结构异曲同工。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形式上别具一格,句法短促,韵位布局错落有致,平仄韵交替押用。在营造意境方面,词人巧妙选取深秋时节独有的物象,精心构筑出浓郁的悲秋氛围,以此来映衬情感。由于古人向来存在悲秋的心理习惯,当目睹梧桐落叶、秋日蓼花、冷烟、秋雨等一系列冷色调的“萧条风物”时,心境自然而然地趋于低落。词人在完成景物铺垫后,顺势着墨于离情的抒发。如此一来,情绪有了周遭环境的烘托渲染,感染力显著增强,更能触动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寒山《三字诗六首》

下一篇:唐·秦韬玉《亭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