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liáng
guà
xiǎo
yún
qīng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liáng
guà
xiǎo
yún
qīng
shēng
西
fēng
xiǎo
jǐng
shàng
tóng
yīng
wèi
zhī
yún
huán
niǎo
lái
yàn
dài
shū
chí
bié
yàn
guī
chéng
zǎo
pín
tàn
qiū
xiāng
kāi
wèi
kāi
qià
chūn
lái
liǎo

译文

清晨时分,凉爽的空气中轻轻飘挂着几片早霞,细微的声音在西风中轻轻回荡。井边的梧桐树大概还没察觉到这一切,而有一片树叶像女子的长发一样飘然落下。远飞的大雁带着书信迟迟未到,而离别的燕子却早已踏上了归途。我一次次地去查看那秋日的花朵是否已经开放,那种期待的心情,就好像春天即将来临一样。

逐句剖析

"凉挂晓云轻":清晨时分,凉爽的空气中轻轻飘挂着几片早霞,

"声度西风小":细微的声音在西风中轻轻回荡。

"井上梧桐应未知":井边的梧桐树大概还没察觉到这一切,

"一叶云鬟袅":而有一片树叶像女子的长发一样飘然落下。

# 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或指乌黑秀美的头发。

"来雁带书迟":远飞的大雁带着书信迟迟未到,

"别燕归程早":而离别的燕子却早已踏上了归途。

"频探秋香开未开":我一次次地去查看那秋日的花朵是否已经开放,

"恰似春来了":那种期待的心情,就好像春天即将来临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凉挂晓云轻》是南宋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开篇“凉挂”二句,勾勒出一幅秋晨图:秋月高悬,凉意丝丝,晓云悠悠,金风轻柔,缓缓推动云朵飘移。“井上”两句,生动描摹出梧桐叶初落之态。上片借秋叶飘落,含蓄暗示时光流逝、暮年将至。下片“来雁”两句,借大雁传书迟缓、燕子早早归巢,抒发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频探”两句,以探寻秋菊开否为喻,表达自身境遇。词人多次探问秋菊何时盛开,如果秋菊绽放,就会香满人间。此句借景抒情,亦有推己及人之意,委婉传达出作者渴望自身境遇能迎来转机、有所改善的内心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情词。词人通过描绘秋晨景色、桐叶飘落、来雁别燕以及对秋菊的探问等景象,展现了时光流逝之感,抒发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同时借秋菊暗示自身对景况改善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调名的解释部分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提及《卜算子》这个词调名可能与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名(人称“卜算子”)有关,也提到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通过引用这些说法来介绍词调的来源,增加了文化底蕴。象征:上片的秋叶飘落象征着老之将至,是词别名《缺月挂疏桐》的生发,这种象征手法使抽象的时光流逝的概念具象化。下片“频探”两句,借菊花盛开、花香四溢象征希望自己的景况有所改善,通过这种象征和暗示,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愿望。借物生情:下片“来雁”两句,以“鸿雁”传书太迟来表达与爱人分离后的思念和遗憾。“别燕”句中,将“燕”疑似指代爱人,通过对雁、燕这些事物的描写,融入人的情感,借物来喻人,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频探”两句借菊花的状态来比喻自己的景况,将自己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菊花上,是移情于景的表现。

3. 分段赏析

上阙“凉挂”两句,生动勾勒出秋晨景象。秋月高悬,凉意弥漫,微风轻拂,晓云缓缓飘动。“井上”两句,描绘了桐叶初落之态。井边的梧桐树看似依旧繁茂,未显秋意,然而一片如女子云鬟般的桐叶飘落,瞬间让人意识到秋天已至,尽显“一叶知秋”的韵味。上片借秋叶飘落,暗喻年华老去,同时也是对别名《缺月挂疏桐》意象的延展。下阙“来雁”两句,饱含对人的思念之情。“别燕”句中的“燕”,或指词人的爱人(详见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绛都春》词及注释)。此句意为鸿雁传书姗姗来迟,而自己与爱人分别后,又匆忙回到当差之地。“频探”两句,则以物喻人,展现词人自身境遇。词人多次探寻秋菊是否绽放,因为秋菊盛开时,香气四溢,仿佛能让人重沐春光。这不仅描绘了花香四溢的美好画面,也暗示着词人渴望自身境遇能够得到改善,同时还蕴含着推己及人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卜算子·凉挂晓云轻》是吴文英所作,词人善于借景抒情,以秋晨之景、桐叶飘落、来雁别燕等意象,细腻地传达出时光易逝、思念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情景交融自然。“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一句,借秋菊自喻,含蓄地表达出对美好境遇的期盼,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晚云高》

下一篇:宋·宋太宗《缘识·其二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