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i
dēng
yuè
yáng
lóu
gǎn
kǎi
shī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yuè
yáng
zhuàng
guān
tiān
xià
chuán
lóu
yīn
bèi
mián
mián
cǎo
xiāng
lián
nán
nèi
jiāng
tài
lán
gān
qián
qián
kūn
wàn
shì
shuāng
bìn
chén
zhé
jīn
nián
wén
diào
fēng
zhuàng
làng
yǒng
xīn
máng
rán

译文

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草木连绵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换了主人。天地间万事变迁都集中在我双鬓白发上,我作为臣子被贬谪到此地已经五年了。想要题写几句诗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

逐句剖析

"岳阳壮观天下传":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

# 观:景象。

"楼阴背日堤绵绵":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

# 堤绵绵:形容堤坝很长。,阴:水之南山之北。

"草木相连南服内":草木连绵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

# 南服:周朝时,王室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为“九服”,“南服”指南方较偏远地区。

"江湖异态栏干前":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换了主人。

"乾坤万事集双鬓":天地间万事变迁都集中在我双鬓白发上,

# 集双鬓:苦恼而使双鬓变白。诗人于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谪监陈留酒税,迄今五年,故有“一谪今五年”之说。,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臣子一谪今五年":我作为臣子被贬谪到此地已经五年了。

"欲题文字吊古昔":想要题写几句诗凭吊古人,

# 古昔:四库本作今古。

"风壮浪涌心茫然":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

# 茫然:懵然,不知所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再次登上岳阳楼时所作,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观景色,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岳阳楼周围的壮丽风光,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宏大。颈联则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感慨自己被贬谪多年,岁月流逝,双鬓已斑白,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写诗人想要题诗凭吊古昔,却因眼前的风浪而感到心境茫然,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体现了陈与义诗歌沉郁悲壮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日,陈与义为避战乱,辗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建炎二年(1128年),又从邓州动身前往岳州(今湖南岳阳)。彼时,中原大地已沦陷敌手,宋室朝廷被迫南渡,偏安于江南一隅。陈与义登上岳阳楼,眼前浩渺景致触动心怀,遂借景抒情,提笔赋诗。此前,他已作《登岳阳楼》二首,所以此次诗作便以“再登”为题,此诗大致创作于这一年的十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属于七言律诗。开篇的前四句,诗人着重勾勒岳阳楼周边景致,笔触细腻。而后四句则顺势在前四句写景基础上,转而抒发自身的身世之感,饱含深沉的家国之恨。通览整首诗,诗人于时空之中俯仰古今,对当下时世满怀伤感。诗作表意含蓄,意境深远,气象雄浑壮阔,格调沉郁凝重,尽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分段赏析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首联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壮观天下传”直接点明岳阳楼声名远扬,“楼阴背日堤绵绵”则具体描写了楼阴之外,背向阳光的堤岸绵延不绝的画面,给人以开阔、宏大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颔联进一步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草木相连”描绘出南方大地草木葱茏的景象,“江湖异态”则展现了江湖水面的多变姿态,诗人站在栏杆前,将这些景色尽收眼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感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凝聚在自己的双鬓之上,岁月流逝,自己却依然漂泊他乡。“臣子一谪今五年”点明了诗人被贬谪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尾联写诗人想要题诗凭吊古人事迹,抒发自己的情感,但面对风壮浪涌的景象,内心却感到茫然无措。“风壮浪涌”不仅描绘了眼前江水汹涌澎湃的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心茫然”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时的迷茫与困惑,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 作品点评

此诗为传递欲言又止、郁愤不平的情感,特意采用拗体格律。其音节拗口,节奏突兀,读来有峭拔之感,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等拗体律诗格调相仿。王嗣奭在《杜臆》卷七中评价杜甫拗体诗时提到:“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这番评价,用于陈与义此诗同样恰当,陈与义当真无愧于“学杜而得其骨”的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事和个人身世的深沉感慨。诗的第二、四、八句皆作三平调,不依常格,在意绪苍茫之外别见音节之美。

现代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文系教授张明非《新编千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蒋捷《女冠子·元夕》

下一篇:宋·欧阳修《和梅圣俞杏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