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nián
·
·
bié
xià

朝代:宋作者:晁补之浏览量:3
qióng
guān
liǔ
qíng
huà
gēn
xíng
nán
shān
shàng
xiāng
sòng
zhǐ
gāo
chéng
rén
yǎn
huà
yuán
lín
gàn
suàn
chóng
lái
jìn
chéng
chén
liú
láng
bìn
kuàng
táo
huā
yán

译文

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

逐句剖析

"无穷官柳":柳树一片,一望无边,

# 官柳:大道两旁的柳树。官,把官道,大路。

"无情画舸":画船不知人间离情,

# 画舸:画船,指首尾彩画的大船。

"无根行客":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

"南山尚相送":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

# 南山: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只高城人隔":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

"罨画园林溪绀碧":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

# 绀碧:深蓝色。绀:本谓青红,青而含赤色,后谓青翠之色。,罨画:色彩杂染的图画。出自唐秦韬玉《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花明驿路胭脂煖,山入江亭罨画开。”

"算重来、尽成陈迹":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

"刘郎鬓如此":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

# 刘郎:刘禹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况桃花颜色":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

# 桃花:谓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少年·别历下》为北宋晁补之的词作。此为伤别之作,词人在离开历下城时,尽显依依不舍之情,同时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写作手法上,开篇叠用三个“无”字,尽显行踪飘零、宦途辗转之态。上片先写自身漂泊,后转至送故人时的无限依恋;下片先赞历下林泉景胜,后设想未来变迁。全词丽而不艳,以清雅深婉之笔,将情义缠绵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忆少年·别历下》创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彼时晁补之遭贬谪,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赴任。在告别历下之际,他将内心的复杂情感倾注于笔端。此词不仅饱含了对历下的不舍,更抒发了宦海沉浮、人生无常的感慨,成为他这段特殊经历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忆少年·别历下》这是北宋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词。属于伤别之作。词中,作者在离开历下城时,细腻地抒发了内心感受。全词风格丽而不艳,清雅深婉,情义缠绵,令人回味。

2. 写作手法

对比:“南山”两句中,将有情的南山与无情的高城进行对比,南山相送,而高城却隔断视线,鲜明地突出了离愁之深。用典:“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化用刘禹锡的典故,刘禹锡曾被贬后又重回长安,看到桃花发出感慨,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好景不常,增添了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借景抒情:“罨画园林溪绀碧”,描绘了历下园林如画、溪水绀碧的美景,借此抒发对历下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感慨重来时已成陈迹做铺垫,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衬托:以乐景衬哀情,“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以南山相送衬托人的离别之苦,又以山的有情衬托人的无奈,进一步抒发了佳人不见的忧伤。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词人连用三个“无”字,借白描之法,将漂泊者的凄凉境遇展露无遗,层层渲染出漂泊之悲。“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三句道尽行踪的飘零不定与宦途的辗转波折。“南山”二句堪称妙笔,赋予南山以相送的情义,然而高城却无情地阻隔了这份深情,在有情与无情的强烈反差中,不仅点明了离别主题,更让离别的哀伤与对故人的依恋愈发深沉。​下片笔锋一转,侧重于人生感慨的抒发。“罨画”一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历城如画的景致,将历下林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词人对这方山水的留恋不舍。“算重来”之后,词人展开想象,预见未来旧地重游时,眼前的美好恐已化作陈迹,不禁感慨万千。尤其“刘郎”句,巧用刘禹锡被贬后重返长安青春不再的典故,喟叹年华如流水般逝去,好景难再、有情人难相聚的遗憾也随之而来。全词语言清丽婉约,毫无绮艳雕琢之感,情感真挚且缠绵,以“无根”奠定凄婉基调,意蕴悠长,值得反复品味。

4. 作品点评

此词风格独树一帜,辞藻秀丽却无艳俗之气,以清雅笔触,将情感深婉道来。字里行间情义缱绻,宛如潺潺溪流,于无声处撩人心弦,余韵悠悠,仿若袅袅炊烟,消散后仍留袅袅余味,令人沉浸其中、回味良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贺铸《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下一篇:宋·洪咨夔《初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