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角初销一缕霞":楼角上刚刚散去最后一缕晚霞,
# 销:一作消。
"淡黄杨柳暗栖鸦":淡黄色的柳枝上静静地栖着几只乌鸦,
# 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玉人和月摘梅花":美人正乘着月色摘取娴雅的梅花。
# 和月:趁着月色。
"笑捻粉香归洞户":她微笑着,捻着一枝新花,回到深邃的洞房里,
# 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捻:摘取。
"更垂帘幕护窗纱":又放下帘幕护着窗纱。
"东风寒似夜来些":阵阵料峭的春风吹来,像昨夜一样寒侵肌肤。
# 些:语助词。楚辞中往往有将“些”置于语尾之例,如《招魂》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夜来:昨夜,昨天。,寒似:寒于。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词。描绘了初春夕阳映照下的唯美景致,以细腻笔触展现一位美人从傍晚至入夜时段的生活片段,将美人月下摘梅之举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月夜画卷不可或缺的亮点。营造出灵动、富有生气且美丽迷人的氛围,体现出潇洒脱尘的韵致,表达了词人对这种闲适、雅致生活的欣赏与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衬:上片中,用“楼角初消一缕霞”的柔美霞光、“淡黄杨柳暗栖鸦”的清幽之景,正面映衬出月下玉人的温婉、脱俗。霞光赋予画面梦幻底色,淡黄杨柳营造静谧氛围,二者作为环境,与玉人的气质相得益彰,凸显其高雅纯净,以美好之景衬美好之人,强化了玉人的美感,使人物与景致融合,让整体意境更显清幽雅致。细节描写:“初消”精准地描绘出晚霞消逝的状态,“笑捻粉香”细腻地刻画了玉人手持梅花的动作和神态,这些细节使画面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借代:“粉香”代指梅花,以梅花的色彩与气味指代本体,这种手法源于人们对梅花的切身感受,饱含情感色彩,既让表达更具韵味,又避免用词直白,使词句更具美感与诗意,增添了词作的含蓄蕴藉之感,让读者可透过字词,感受其中的情境与意趣。倒装:“东风寒似夜来些”运用倒装手法,本应是因为东风寒冷,所以佳人“更垂帘幕护窗纱”,作者却将原因后置。这样安排符合《浣溪沙》下片的结构要求,即下片首两句多对偶,末句单承作结,同时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待读至文末恍然大悟,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增添了词作的韵味与含蓄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仿若一位别具匠心的画师,摒弃常规,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高楼的一角。这一角红楼,恰似点睛之笔,虽占画面不多,却有着“动人春色不须多”的惊艳效果,瞬间抓住观者的心。红楼之上,一抹晚霞如薄纱般轻盈,又似流沙般迅速消逝。一个“初”字,宛如精准的计时器,将霞光渐隐的动态完美定格,让人清晰感知时间的飞逝,为整个画面注入灵动活力,绝无半分呆板。再看那“淡黄杨柳暗栖鸦”,杨柳像是被春之神轻蘸鹅黄颜料晕染,透出清新的淡黄,无疑是初春的信使,恰如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姜夔的“看尽鹅黄嫩绿”所描绘。其间乌鸦静栖,“暗”字宛如一层滤镜,滤去喧嚣,徒留清幽。而当月光下的玉人映入眼帘,画面更是美得不可方物。玉人本就风姿绰约,月下的她仿若身披仙光;身旁梅花,依循“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态傲然绽放。花、月、人相融,构成一幅清幽淡雅、超凡脱俗的初春图,尘世纷扰皆被隔绝。下片紧承上文,聚焦月下摘花的玉人。“笑捻粉香归洞户”,她手持梅花,莲步轻移,嘴角含笑,恰似一朵盛开的春花,轻盈地返回屋内。可这笑意背后的缘由,词作却如神秘宝盒,未露分毫,让人不禁揣测,是梅花馥郁撩动了她的心弦,还是月下花前勾起了往昔的绮梦?踏入闺房,她只做了一件事——“更垂帘幕护窗纱”。原来,东风悄然到访,寒意渐浓,她在室外便敏锐察觉,故而归户垂帘,只为守护屋内的温暖。将“寒”因后置点明,既贴合《浣溪沙》的创作定式,又为词作添了几分悬念。此调下片首两句多对偶求对称美,末句单承作结最难出彩,贺铸却笔力不凡。“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玉人归户、垂帘之举,又回溯上片霞消月升的时光,余韵悠长,堪称妙笔,令人回味再三。
4. 作品点评
全词营造出的意境清幽且淡雅,朦胧而优美,仿若一幅诗意的画卷徐徐展开,于含蓄蕴藉间给人以无尽的美感享受,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能让读者沉浸其中,领略到独特的艺术魅力。
# 此词句句绮丽,字字清新。当时赏之以为《花间》《兰畹》不及,信然。
明文学家杨慎《词品》
# 词句欲全篇皆妙,极为难得。如贺方回“淡黄杨柳暗栖鸦”之句,写景可谓造微人妙;若其全篇,则不逮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上一篇:宋·欧阳修《送杨寘序》
下一篇:宋·欧阳修《浪淘沙·花外倒金翘》